以爱之名

                                                      以爱之名

        这个题目在我脑中曾晃荡了许久,但一直没形成有篇幅的文字。我怕一不小心被人曲解了我要表述的原意,又不愿直白的阐述主题,所以迟迟没落笔。可我仍忍不住想说点什么。那么就先从一个故事讲起。

        曾看过一部日本小说。故事主线围绕一对母子的生活,因孩子的父亲是外交官,很少回家。这位母亲便辞去工作,做全职太太,她把自己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孩子身上。她对孩子的关心无微不至,直到儿子长到十八岁,她仍每天站在路口等他放学......

        这样的开场,会让许多人猜想后面的情节应该多是母子相依的温馨画面。但可怕的是:故事结局,男孩卧轨自杀了。

        原来,这位母亲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虽然她自认为无私的爱着丈夫和孩子,但总是以爱的名义强制让他们接受自己所有的付出。她给儿子办生日聚会,邀请孩子所有的同学参加,这本是让孩子高兴的事儿,可聚会之后,她竟然列出名单,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哪些同学品行好,要求自己的儿子去和他们做朋友,哪些同学她不喜欢,让儿子必须远离他们。更崩溃的是,孩子每天吃的食物都有严格的要求,她按照自己研究的营养搭配给保姆列了菜单,并且精确到克数。而孩子小时候因为嘴馋,但又怕妈妈发现,只能躲在卫生间,蹲在马桶上偷偷吃同学给的蛋糕。孩子自杀后,她在儿子的日记中发现了这样一段话:“妈妈每天都在控制我,她控制我的食物,我的行为,我的思想,还找借口说:“我爱你,所以才让你这么做。”

        虽然这个故事有点奇葩变态,不具备普遍性,但是这种“以爱之名”的干预和控制,在现代人的情感关系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

        许多情侣,在相处中都存在过敏感的规避对方与异性交往的状况,并常常加之“我爱你,所以怕你离开我”的说辞。

        父母对子女,也会从衣着,饮食,交友上强调自己的意见。并冠以“我对你好,爱你才这么做。”

        我相信,无论你我,都曾以爱之名去干预过身边人。并也抱怨过对妻子、丈夫、孩子的爱不被其理解。但是这种爱如果掺杂着太多的“自我意识”,那爱就不够纯粹。很多时候,你所谓的:对一个人的“爱”,是你的控制欲大于情感本身。你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他人身上,即便这种强加可能是无意识的,或是潜意识的。但都是在逼迫他人背叛自我,抹杀个性。虽然你的目的和初衷是善意的,但结果可能是恶性的。

        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哪怕是三岁的孩童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过多的对其行为进行干预,则是让他在非正常的状态下建立自我。而对于成年人的干预则更加可怕,这种介入和控制会让人失去独立倾向,或者增加叛逆心理。就像故事中的男孩,因为母亲过分的“爱”而痛苦不已,甚至对生活绝望。

        人性是主观的,多数人都希望他人肯定自己的观念、价值和认知。并在自我定义的过程中,创造出了自己的精神边界。但是所有精神层面的认知都不存在标准,更无从断定绝对的好坏对错。所以请不要让爱成为你干预爱人的理由,也请不要以爱之名去控制他人的人生,如果真的在赋予爱,那么请尊重被爱者的天性和“爱”这个字的神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心理访谈》中有一期讲到一个父亲,在监狱刑满的时候却不肯出狱,不肯回家。这位父亲犯了天大的错,很多年前的一个晚上,...
    飞翔小宇宙阅读 5,944评论 0 0
  • 《无声告白》是华裔女作家伍绮诗耗时六年写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它不仅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还获得包括美国亚马逊网站在...
    拾书小记阅读 5,257评论 3 7
  • 引 下午三点半,乔逸东瘫坐在1022号监狱的床上,眼睛直盯着墙壁上的一个小黑点发呆,可能对于他来说,要完全适应这个...
    Xu少年阅读 5,014评论 7 10
  • 束缚,以爱之名。 1 看完上面的短片动画,也许你有相同的感受。我们活成了别人的样子,丢失了原本的自己。央视拍了一部...
    生达成长规划阅读 4,202评论 0 1
  • 小孩长到五岁,加上外出避暑了一个夏天,回来后忽然觉得长大了很多。说话开始会绕弯了,不再是以前那样傻乎乎的小小孩儿了...
    琉璃凝华阅读 1,57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