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世世代代都这样,不走大门大道,非要翻墙找小道,孔子以为怪事,到今天也见怪不怪了。
原文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华杉详解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间房子,门前正对着一条大道,大道上空无一人,孔子站在门口,很奇怪地自言自语:“谁能不经过屋门就出去呢?为什么这平坦通达的大道没人走呢?这屋里的人从哪儿出去的?都走到哪条道上去了呢?”
这就是实际情况。人们世世代代都这样,不走大门大道,非要翻墙找小道,孔子以为怪事,到今天也见怪不怪了。
为什么呢,那大门大道,他认为一眼就看穿——我晓得的嘛!然后眼神游离,往别的地方看,就要找一条捷径。
这还是讲“行不由径”的道理,又重复一遍老话:“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肯平凡。我们总是把事情搞得很复杂,因为我们瞧不起简单。”
今天有人说到儒学,还是会轻视:儒学还叫学问哪?那些个心灵鸡汤,喝它干啥?
儒学非常简单,就是日用常行,事情本来这就这样,照做就行。但简单的事,人们就是不做。平坦的大道,人们就是不走。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人人都在走弯路、找捷径,人人都想弯曲宇宙,找虫洞,所以孔子也没得办法了。
刘澔觉
我在回想我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自己的行为的,初中没有,最明白的时候也只是在想,这种无聊的生活什么时候是个头,高中一开始还是保持着初中的惯性,有些思考了,但是生活没有改变。到后面几年开始关注自己未来的出路。最后在补习的时候,自己越发的觉醒未来在何方的重要性,紧紧的抓住这个救命稻草。从大学才是正式上轨道了,懂得要学习,做事。给自己成长做积累。我觉得大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阶段,是你接触社会的缓冲区,在大学的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你能获得很多在具体事情上思考的能力。有这些思考和能力后,进入公司做事简直就是顺理成章的。
每天写笔记也是受华杉的影响,一开始很简单,只是跟着老板每天发的朋友圈再读,后来慢慢的竟然坚持不住,读的读的就不读了。中间就跑去走捷径了,去听书去了。后来发现我根本没学会,听了一些皮毛。当时就是不知道要怎么做才好,看着华板每天还是在朋友圈发读书笔记,我就想那我也可以和华板一样,每天一篇,一开始就是坚持,后来就是习惯,但是中间还是断过,又继续。慢慢的到三百多天后我开始对读的内容有很大的链接,我能对照我的过去,我的现在,我的想法,就有了很多要写的内容。
在我看来最难的事是做简单,最简单的事也是最难做。有一个项目给菜单写文案,要求一两个词简单描述出菜的口感。但是文案就觉得没有发挥出她的实力,我那样做太low。给客户,想名字,想口号,等等一系列的,你要写个简单的,人家觉得,你就这?
我们总是把自己看得太重,一个logo里,加了一堆含义。而实际应用的时候放远了,什么都看不见,这不就是纸上谈兵。符号是让消费者识别的,不是展示老板的喜好。
我们还在用什么样的方式做事,拉关系?外包在外包?资源变现?我觉得这些事都很奇怪,经不起拷问,主要是你干的事情是一个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效率的事情,但你的方式却变成了增加沟通成本,让事情变得更复杂的事,从事情的角度就是很不合理。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人的私心在作祟。总想的自己付出了什么就必须要有回报。认识你朋友,和你朋友成交了,还要给你钱,这不扯淡么,我想知道你朋友听了什么感受?这钱谁的?这种朋友是真朋友?为朋友好?
这件事要做什么?谁有什么样的能力?谁在把控,怎么解决?具体需要如何那都是有专门的人去负责,去解决。而这些解决问题的人成为一个团队,做事决策也是,通过具体的研究分析讨论,最后按照一个逻辑决策。每一步都是有原因的。什么拍脑门,固定套路,都不适用。没有速成,更没有这样做就有效果,或者在还没开始前就要思考我这样能得到一个我想要的这个结果。要求你更科学合理的每天做好那一件事。
做事讲究“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三论的相互结合。而做人靠的是真诚和用心,人与人之间就是那点信任,我相信你,在有难处的时候找你,你相信我知道我难的时候挺我。而不是我需要你的时候,你在分析。很多时候我们做事前,是那些毫无理由的支持。兄弟我帮你。这世界上没有必须要做的事,而有必须要一起走的人。做事开始了又是很冷冰冰的研究分析,如果不能在此过程中一起成长,享受这个痛苦而美妙的过程,那也很难走下去。
走大道,践行自己的道,坚持自己的原则,既要有情有义,又要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