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今日,阅读东晋时干宝所著的《搜神记》,看到一篇“焦山老君”的故事。原文如下:有人入焦山七年,老君与之木钻,使穿一盘石,石厚五尺。曰:“此石穿,当得道。”积四十年,石穿,遂得神仙丹诀。 (《搜神记》卷一。)
翻译过来,大意就是:有人进了焦山学道,一共七年,(看此人诚心诚意,太上老君也被感动了,但是还是想再考验一番。)太上老君给了这个人一把木钻,让他钻穿一块五尺厚的盘石。太上老君说:“等你把这块石头钻穿了,就可以得道成仙。”此人一钻就是四十年,盘石终于被钻穿,他就得到了炼丹成仙的秘诀。
在另一本书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有了姓,成的仙也有名。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五中记载说:昔有傅先生者,其少好道,入焦山石室中,积七年,而太极老君诣之,与之木钻,使穿一石盘,厚五尺许,云:‘穿此盘,便当得道。’其人乃昼夜穿之,积四十七年,钻尽石穿,遂得神丹,乃升太清,为南岳真人。
两个仙话的情节差不多,可见记录的是同一件事情,不过第二个故事文字多一些,不仅指出到焦山修炼的人姓傅,且情节更为生动。比如“钻尽石穿”,盘石被钻穿之时,木钻也剩无几,其艰辛之状栩栩如生。于是,就有了“心坚石穿”的俗语。
看到此,大家一定想起了另外一个熟悉的故事。不错,那就是诗仙李白小时候的故事,铁杵磨针的故事也是有些来历的。
明代曹学佺所著的《蜀中名胜记》卷十二记载:县东北二十五里有磨针溪,在象耳山下。相传李白读书山中,学未成,弃去。适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何为?”曰:“欲磨作针耳。”白感其言,遂还卒业。
这个传说的主人公李白我们很熟悉,觉得亲切。讲的是彭山县东北二十五里的地方有个磨针溪,在象耳山下。小溪何得此名?当年李白在此读书时,竟有了逃学游玩的念头,就辍学出走。到山下一溪旁,遇见一老妇拿着一根铁杵在石上磨,李白好奇,就问磨此铁杵做什么?老妇人说,想做绣花针。一语点醒梦中人,李白被老妇人感动,立即返回读书,后来就成了诗坛上一代风流人物。于是,我们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既然是传说,传着传着就有了变化。不要以为只有李白见到了铁杵磨针的老妇,李白的江油同乡,一位传说中的道教真人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五一引《四川总志》中写道:“窦子明,曲江人,为彰明主簿,后弃官,隐於窦坪。未几,至圌(音船)山修道,抵仙女桥,见一女人磨针,因问之。答曰: ‘铁杵磨绣针,功久自然成。’遂感悟,复归此山,怡神养性三载,白日升天。今塑像具存。” 按今俗语云:“要得工夫深,铁棒磨成绣花针。今塑像具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窦子明后来修道成仙,白日升天,于是圌山后来被称为“窦圌山”,那位磨针的女子也不是凡夫俗子,一定是来劝化窦子明的仙人,所以就有了“仙女桥”的来历。‘铁杵磨绣针,功久自然成。’仙女的教诲我们今天也没有忘记。
以上几个故事,其中的傅先生焦山钻盘石修仙,窦子明圌山遇仙女悟道,都是仙话,带着些神秘色彩,说明修仙的事情不是随随便便便成功的,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得道成仙,必须得到神人的点化,如太上老君,如仙女等等。除此之外,恒心和定力是不可或缺的,傅先生用了四十七年的时间,才取得了成功,窦子明先在窦坪隐居,后来又到圌山,自然也是花费了不少时间方才升天。
李白遇见老妇铁杵磨针,想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于是一心向学,从此成了好学生,明显是劝学的传说,只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对学生来说,真是很好的励志传说。
问题来了,为什么要用一根铁棍子去磨成一枚绣花针呢?花费这么多的功夫和时间,不知道要耽搁多少事情,恐怕一辈子的时光都要消耗在这根绣花针上了,直接买一根不就行了嘛。那个傅先生更悲惨,用的是木钻来钻盘石,那根木钻即便在野外放上四十年,恐怕都已经成了朽木,现在却要用来钻石头。提出这种考验方法的,头一定被门夹过,你让他做上一千件好事也行啊。
很早就觉得铁杵磨针的故事怪怪的,现在看来就是违反常识,违反常情。一件事情,必须赋予意义才有作为的价值,也才能激发起人的内在动力和聪明才智,对于无意义的事情,投入坚定与恒心无疑是愚蠢,越是勤奋与刻苦,越是陷入南辕北辙的错误处境。
所以,铁杵磨针作为传说故事,听听无妨,但是要来教育人,恐怕还是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