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易经给人的感觉总很神奇很玄妙?八八六十四卦,似乎能把天地万事万物都概括并且预测出来。这叫取类比象,是一种形象思维;也可以说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总结天地万物的轨迹,抽象出一套规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古代就有效法自然界天地之间的事物规律来治病的普遍意识,不运用的话就会引来灾祸。
那么,传统中医从哪些方面取类比象来用药和治病呢?
比如藤本植物,弯弯绕绕的形状,就像人体的经络,进而联想到疏通经络的作用。如青风藤、络石藤、鸡血藤、忍冬藤。
比如管茎中空则有通利孔窍的功能,如芦根、蒲公英。
又如,形似关节因“枝者通达四肢”的桑枝、藕节、松节有治疗痹症的功效;核桃似脑而能补肾益脑;地龙形似血管而软治疗血管硬化之属与风证。
如干姜色偏白,偏于入肺,温肺化饮;生姜色偏黄,偏于入胃,有暖胃的功能。
檀香也因色泽分为两种,李时珍在《纲目》有云:白檀辛温,气分之药也,故能理卫气而调脾肺,利胸膈;紫檀咸寒,血分之药也,故能和营气而消肿毒,治金疮。
比如生长在水湿沼泽之地的药物,如莲(荷叶、荷梗、莲房、莲子、莲藕、藕节)、菖蒲、泽泻等,具有利湿化湿的功效;雪莲种子在0℃发芽,3~5℃生长,所以性温。
药物的不同生长季节会影响药物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要“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意对应四气之升降浮沉,又如桑叶、泡桐叶常要经霜打之后采收,即取其秋寒肃杀之气。
比如鸡内金,古人们最初发现鸡赖啄食沙石瓦砾以助消化,故认为鸡内金有消食及化石等功能。
经方大黄䗪虫丸中使用了四种虫类药物,这四味虫药之习性各不相同,其中䗪虫(即土鳖虫)身体断开后尚可自连一体,故有续筋接骨之功;虻虫善飞,狠咬猛吸,苦泄辛开;水蛭善潜,迟缓善入,咸软苦破;蛴螬善钻,虽具为虫蚁搜剔之品,却因习性而功效各有偏胜。
中药天麻,其苗又称定风草,为独苗,不随风动摇,由此也是其作为息风药的依据。
古今之中医药学家利用取类比象的思想,仔细钻研,开拓思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继承。
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在“取”和“比”的过程当中,是以人的尺度来进行的。因此,在没有标准和原则的情况下,怎样取类、如何比象则尤为重要。
类比的前提是认真地观察,格物致知,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某种共性。 如果能够按照中医学规律,运用中医思维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和不同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