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368———收放心
(2020年2月27日)
今天,在听读《与辰中诸生书》时,其中一个词“收放心”,深感意味深远,令我久久回味,难以释怀。
我读到这个“收放心”的第一感觉,就是让我们慢慢地入静,让我们的心静下来,以便更好地向学。当深入思考以后,才知自已理解得太片面、太肤浅了。单指在做学问方面,就是要达到心静、了无牵挂,进入状态。平时用时,我所理解的“放心”一词,多指没有忧虑和牵挂。比如:这事我能做好了,请尽管放心。这是我们最常用的一句话吧。
可是,当听读了《与辰中诸生书》中的“放心”二字时,解释就不一样了。阳明先生在文中指出:我所说的“静坐”一事,并不是指佛教的坐禅入定。而是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拿,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阳明先生的“收放心”,不是追求得学习前的入静一刻,而是追求的整个学问的本质,就是“良知”吧。
这与两千多年前,孟子的理解是一样的。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在此,“放心”是两个词,“放”是指迷失之意,“心”则是指本心、本性。
孟子还举了一个很经典的例子,进一步说明“放心”二字的确切意义:孟子还举例说,“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世人倘若有鸡或者狗丢失了,都知道满大街去找,而自己的良心丢失了、本性迷失了,却不懂得将它找回来。原因何在?因为鸡或者狗等家禽家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那个本心本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看重那些具有实体形状的事物,而轻视那些看上去虚无缥缈的东西。认为读书、做学问,就是要把那个迷失的本心本性给找回来,如此而已。
无论孟子还是阳明先生所说的“放心”的意思都是一样的,都是要找回本心,不要迷失自已的本性。特别是在学习阳明心学方面更要如此。我就有很真切的体会:当我用心听读圣贤文化时,很入心、很受用。当自已一走神时,人在这里听了,心却跑到一边去了。眼睛也许看着老师讲解的书的内容,耳朵也在听,但只在外面,而没有进入里面。所听所读所看的内容,皆在“心”之外,进入不了内心。这样的学习,看到的所有人都认为学习很认真、很刻苦,其实“心”不在,又能学到什么呢?起码在学习这一刻,自已的“心”迷失了。这种情况,我是有的。当听过一段时,想不起来听的什么、学的什么,需要回过头来再听才可,否则,只是做做样子,根本起不到学习的效果。可见,收心的重要性。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各种各样的诱惑层出不穷,很容易随波逐流,没有一定的定力,是很难定住自已躁动的心的。博仁导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天大地大,功课最大。这个念一生,放出去的心就收回来了。每天学习,就是天天练习“收心”吧;每日一善,也是在实践中来验证自已“收心”如何吧?我们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放心”和收心的过程。“放心”多因现实、环境使然;但学习本身就是逆水行舟,就是去除自已的心尘,使“心”不再随波逐流而有所节制,便已经开始“收心”了。有了“收心”,“放心”便慢慢得到控制。
心念不动则因缘不生。只要我们定住了自已这颗心,就真正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自已的“着力处”,也才真正“此处着力,方有进步”。
兖州,陈涛,2020.2.27.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