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上班路上,连听了两遍樊登老师对《上瘾》一书的解读,突然有一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们为什么对手机如此上瘾,成了手机控;孩子们为什么对游戏如此着迷,成了游戏控;有些人对麻将如此痴迷,成了麻将控;有些人对锻炼如此着魔,成了健康族;作为传播家庭教育的亲子导师我们,仿佛被洗脑一般,执着于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公益传播中,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当听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真正找到了答案,原来是缘于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热爱已经达到了“上瘾”的地步。
作为传播大爱的亲子导师,我们是不是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被家庭教育困扰多年的家长,对我们讲课的内容和教育理念上瘾,那么我们传播和推广的难度会不会大大降低?家长们报课的意愿度会不会更积极高涨?家庭氛围环境温馨和谐、父母和孩子的自我价值逐步提升、家庭甚至整个家庭的幸福指数日益暴涨,他们又怎么会不上瘾、不为此发狂呢?!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呢?
首先,触发。用户真正需要什么,我们可以为用户缓解哪些痛苦?也就是给用户一个外部或内部触发点——如,训前调查,了解用户真正需求。
其次,行动。我们是否可以提供更简洁、更有效的方式,让用户多一些感受和体验——如:沙龙课件是否足够吸引人、组织形式、现场氛围调动、服务满意度等。
第三、多变的酬赏。用户是满足所得酬赏,还是想要更多的酬赏——如,专业课、教练课、导师班、其他课程的意愿度。
第四、投入。用户对我们的产品,是否投入了更多的时间、精力、资金等,这些投入,是否有助于下一个触发,并且储存了价值——如,复训率、参加公益课频率、转介绍率等。
如果每一位亲子导师在讲沙龙时,能够认真思考以上四个问题,能够用心地做好沙龙前、中、后期的准备和总结,也就是做到刘金石老师所讲的六心合一的“用心”,那么,我们的成长速度和成长品质,会不会更理想、更有保障呢?
传播家庭教育如此,推而广之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上,是不是也可以达到异曲同工之效呢?
用力只会及格,用心才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