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读过关于习惯养成的书里面挺棒的一本,甚至让我多少改变了一些对樊登(读书会)既有的不好的印象。
习惯为何重要?读完本书后我会说,是“行为层面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作者讲的很清楚,行为转变有三层——结果的变化、流程的变化或身份的变化,对应的分别是行为-体系-自我,真正需要改变的是自我和体系,而不是目标或行为,结果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体系和目标有什么不同?目标是关于你想要达到的结果,而体系是涉及导致这些结果的过程。我们本以为需要改变我们的结果,其实结果并不是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源。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导致这些结果的体系。假如你只是围绕着结果动脑筋想办法,你只能取得一时的改进。为了取得一劳永逸的成效,你需要解决体系层面上的问题。修正输入端,输出端就会更高概率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这就是系统论思维在自我改变上的应用。
秉承了这种思维和行为方式后,即便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系统至上的心态也对此提供了解药。当你爱上过程而不是结果时,你不必等待容许自己享受快乐的那一刻的到来。只要你创建的体系在正常运行,你就会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另外,一个体系取得成功的方式有多种,而不仅仅是你最初想象的那一种——这意味着你从过程中享受到了更多的乐趣。
这本书更高明之处在于:从结果到过程的关注,并上升到做人与自我认同的层面。
对于基于结果的习惯,重点是你想要达到的目标。对于基于身份的习惯,重点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要做事先做人,先成人后成事, 所谓习惯,便是如此。
而内在激励的终极形式就是习惯与你的身份融为一体。说我是想要这样的那种人是一回事,而说我本身就是这种人则是另外一回事。 你越是以自己身份的某一方面为傲,你就越有动力保持与之相关的习惯。
通过自我认同形成内在驱动,进而解决“我是谁”的终极问题。
全书还陈述了很多关于习惯养成的技巧,都很实用。但我觉得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也就是“开始做”,通过各种方式的“自我诱骗”“精神催眠”先把你想形成的习惯做起来,哪怕”只有一分钟“。
坚持至少两分钟——绝不错过两次——不到三次不放弃……
我不可能做得完美无缺,但我可以避免第二次失误。一个习惯周期结束后,我会紧接着开始下一个周期。初犯不会毁了你,真正要命的是随之而来的不断重复的错误。错过一次是意外,错过两次是一种新习惯的开始。赢家和输家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这里。任何人都可能有糟糕的表现、糟糕的健身安排或者某一天工作没干好。但是当成功人士摔倒后,他们会迅速爬起来。一个习惯偶尔被打断并不可怕,只要能迅速接上下一次。
我们在培养习惯时会陷入全有全无的怪圈中。问题不在于出差错,而是如果不能做完美,就干脆不做的错误想法。你是真的没有意识到在你情绪低落(或忙碌)的日子继续做有多么可贵。错过的日子对你的打击大于成功的日子对你的帮助。
我们爱说“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可怎么才能“完成”呢?我们需要“开始做”,只有“开始做”了,才有可能“阶段性(哪怕是很小的一个阶段)完成”,才有可能“完成”,才有可能“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