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随着气温逐渐回升、早晚温差变大,容易使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内分泌系统发生变化,引起春燥。在春天,人也容易神魂不安,久睡却并不振奋,如同湖北籍大诗人孟浩然诗中所讲“春眠不觉晓”。
作为楚菜的发源地,黄陂的饮食文化集楚菜之大成,又有着独特的风韵特色。武汉黄陂一行,无数黄陂美食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呈现面前,鲜辣爽口之余,也彻底唤醒了春天尚未振奋的神经。
食不厌精,无穷无尽的变形的主食
在湖北省许多古文化遗址出土大亮稻谷壳都表明,荆楚大地从远古以来就聚居,并以水稻为食。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聪明智慧的黄陂人,把稻米和杂粮发展出无穷无尽的形式的主食。
今天的黄陂,米粉、豆丝、糍粑、春卷、年糕等,早已完胜米饭、面条等简单主食,让“吃饭”成为一件趣味无穷的事情。
以珍珠圆子为例,一颗颗晶莹剔透仿佛珍珠一般的圆子,却蕴藏着烹饪者的巧思。
做珍珠圆子,最好用肥瘦三七开的肉做馅儿,太瘦不够滑润,太肥则口感油腻。圆子蒸熟之后,口感软糯适中,滋味鲜美可口,外层包裹的糯米粒粒竖起,晶莹洁白、油亮发光,真如颗颗珠圆玉润的珍珠一般让人不忍下筷。
烹饪珍珠圆子所用的“蒸”,是湖北民间传统的一种烹调技法。蒸菜大都作为筵席中的大菜上席,故江汉平原素有“不上格子(指蒸笼格)不请客”的习俗。此菜多以小蒸笼上席,传统的蒸笼一般直径17厘米左右,小巧精制,俗称“垛笼”。
珍珠圆子既把湖北“蒸”的技法运用到了主食之上,又祛除了肉的肥腻,为主食增加了香甜,一枚圆子,让人齿颊留香。
江湖儿女,三餐不可无鱼
考古发掘曾发现大量的动物遗骸和栩栩如生的鸡羊鱼等动物陶型,表明楚地先民在距今数千年前,就饲养猪狗鸡羊,捕捞鱼蚌。至今,在荆楚大地婚丧喜庆节日宴席中,也是“无鱼不成席”。荆楚鱼米乡,鱼的制作和吃法十分丰繁,令人眼花缭乱。干鱼腊肉是楚地冬腊月的一道风景线:“仲冬天气肃凤霜,腊肉腌鱼尽出缸。生怕寒潮收不尽.天天高挂晒台傍。”
除了武昌鱼等易做的地产淡水鱼等,黄陂的鳝鱼更体现出烹饪的技艺。
荆州、沙市一带的皮条鳝鱼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脍炙人口,以皮条鳝鱼为例,选用二百克左右的活鳝鱼,洗净去骨,切成二寸长、四分宽的鳝鱼条,装碗后,撒上少许食盐揉搓几下,用水豆粉调匀挂糊,经过三次不同火候氽炸,投入酱油、白糖、姜末、大蒜、葱花等,用稀湿淀粉勾芡即成。其特点是:色泽金黄透明,外酥内嫩,酸甜爽口,味道醇厚。
鳝鱼肉不多,又有着细密的骨刺,但这样一来鲜嫩的味道尽显,土腥味又尽除,同时克服了鱼刺,不禁让人大呼机智。
汤品繁多,一切精华尽在汤中
到了黄陂,会发现无时无刻都有鲜甜的汤。
楚地人爱汤与这一地区的气象、水土、气候及其他条件有关。人们爱煨汤:逢年过节要煨汤;生日喜庆要煨汤;贵客临门要煨汤;妇女“坐月子”要煨汤;病人病后补身子要煨汤。煨汤品种繁多,有排骨汤、鸡汤、牛、羊肉汤,最为珍贵的是甲鱼汤、八卦汤,总之鱼、肉、菜、果、野味、山珍海味都是良好的煨汤原科。
汤的制作多种多样,有煮有熬,有煨有炖。汤汁油而不腻,汤料烂而不糊。汤是开胃妙饮,能促进血液循环。寒冬,以汤驱寒;炎夏,以汤开胃,可以补充身体需要的盐分、水分和营养。
体现黄陂汤中之大成的莫过于黄陂三鲜,说起这道菜,看图就知道是用鱼丸,肉丸还有肉糕做成的,看似简单的三道食材,其实一点都不简单,三者做工的精致和复杂让这些美食更加美味。三样菜即可单独成菜,也可三样合一,在当地过年或红白喜事,都会有这样的菜上席。老少皆宜,清爽可口,素有“没有三鲜不成席,三鲜不鲜不算好“之说。
不同的料理,却同样有着鲜、辣、劲的特色,透露着黄陂人乃至武汉人讲究的生活态度,这个春天,味蕾就此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