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我就是个村姑
大清早,同事小周在朋友圈里发了个老家“耍狮子”的视频,评论下面有不少人问,是不是回老家了?小周大都回复了一个哭的表情,然后加一句没有。
我知道她想家了。因为,我也是一样,我从昨天晚上就不停的看老家兄弟姐妹们发的微信消息,生怕错过每一个视频和图片,看他们放烟花,看他们吃年夜饭,看父辈们唱戏。
有人说,没有父母的地方不叫家;我说,没有父母的地方也没有“年”。
犹记得小时候,我们家很穷,很多年货都是母亲亲手准备的。没钱买新鲜菜,母亲很早就晒好各种菜干,萝卜、辣椒、鲜波 ;提前好几天做各种花样的馍馍:馒头、花卷、油饼、荞面油圈等。
到现在,记忆最深刻、年味最浓的年大概就是那些最“穷”的年了。那时总是期待年30晚上早点来临,吃过饭后,母亲跟大总管一样拿出一包糖果开始分,我们俗话叫“散年”,平常吃不够糖果的我总能满足一回。
那时候是真馋,过年家里来亲戚,拿点饼干、罐头之类的礼品,还没等把亲戚彻底送出门时,我和弟弟两个人就开始往家反跑,谁跑的快谁就能抢到,等父母送完亲戚回来时,我们俩已经打开吃了一半了。
那时的开心是真的开心。过年玩到天昏地暗,也不担心回家挨骂;连着好多天不写作业也不会有人催促;穿上新衣服,拿着几块年钱,去村里的戏场看戏,买上几包瓜子或几根辣棒,伴着尘土在嘴里嚼,美的简直不要不要的。
02
而今,生活条件好了,父母过年也没有那么忙碌了,好多年货去趟集市也就准备差不多了,大家都在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
可即使再“淡”的年,我还是想回到家乡过。
婚后这几年,每到年关我都要纠结好久。回还是不回,朋友劝我:别回去了,路途遥远,来回倒车,孩子受罪,路上花费的钱还不如打给父母,他们可以宽宽松松的过个年,但我最后都还是选择回去。
抢票、请假、赶车、坐车、倒车的确很累,但是一想到三千公里之外的父母,他们在村口张望与等待的身影,我仿佛归心似箭,义无反顾的就踏上回家的路。
回去吃一吃母亲做的“懒疙瘩,散饭,浆水面”,觉得连着吃几顿都不厌烦,母亲看着我大碗大碗的吃,总是劝我少吃点,吃多了,你回去又得减肥。
我笑着说:我减肥的目的就是为了回家多吃几口。
因为这样的味道只有家里有,只有母亲做的饭,才有记忆中的味道,才有家的味道。
和兄弟姐妹们也就过年时能见个面,聊聊天,年一过完大家又开始收拾行李准备离家了,父辈们总是把我们一个个的送上车,然后看着车在尘土中渐渐的远去,依然舍不得收回目光。
03
由于一些原因,今年过年没回家,心里空落落的,走在异乡的街道,总感觉少了些喜庆和热闹,或许热闹的是他们,可能和我无关。
他乡依旧是故乡,只是我不太习惯而已。习惯了了故乡的风俗,习惯了故乡的人情,习惯了在父母身边过年的我,真的觉得他乡过年一点意思都没有。
母亲打电话说,你给自己准备的“什么年”?我说去了趟超市,什么都有了,心里有句话没说出口,“就是感觉没年味”。
不在故乡,过年不过年的都一样,吃的也和平常一样,可就是没有记忆中“年”的感觉。
城市的万家灯火,终不敌农村的点点温情。
四岁的女儿问我,妈妈“过年”是什么?
我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怎么给她解释。
仔细想想,我们每年约定俗成的要回家过年,年又是什么呢?
年可能是回家的路、是团聚的欢乐、是游子的思念、是故乡的情怀、是亲情的港湾,是新的开始与希望!
04
他们
风起时,是谁在担心你衣襟单薄
云落时,是谁点亮你寒窗的灯
远行时,是谁的目光追随你渐行渐远的背影
归来时,是谁欣喜的脸庞温暖你疲惫的身躯
他们是我们的父母
生活在贺家山的普通农民
他们没多少文化
有的甚至连一天书都没读过
或许他们无法做我们人生道路上的灯塔和路标
却站在我们的身后默默的为我们加油打气
他们
寒耕热耘,风尘碌碌
压弯他们腰椎,致使他们腰椎间盘突出的不仅是扁担,还有沉重的生活
他们
晨兴夜寐,沐露沾霜
走曲他们双腿,让他们夜里疼痛难耐的不仅是山路
还有为儿女奔波操劳的艰难之路
他们
和土地与共
几十年如一日
多少光阴黯然流失
我们都长大了
随梦追风而去,却把故事留给了村庄
他们都变老了
炙肤皲足,是岁月留给他们的苦涩
时光染白了他们的发髻
风沙苍老了他们的面容
但他们
是我眼里,最善良,最真实,最可爱的人
他们热爱生活,自建戏班子,日子开始变的悠然自得
他们摈弃保守,想唱就唱|唱的漂亮
希望他们晚年:快乐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