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是近几年突然火热的领域,我作为在直播领域中从业3年多的设计人,总结了一点经验,供大家参考。我从事的是教育领域的直播,设计的产品是CCtalk,一个以语言类、职场技能和经验为主,涵盖亲子、兴趣、文化艺术的学习型平台。目前的直播的内容主要有3大类:1、知识分享 2、秀场的直播,属于娱乐性质 3、卖货直播 。其中秀场算大多数。
本文主要分2个大的部分阐述,第一部分是直播流程,按照直播流程的顺序介绍在各个节点的设计要点。第二部分是总结在直播产品的设计中的一些原则。
Part 1 直播流程
直播按照流程可以分为3个环节,直播前,直播中,直播后。教育类领域可以分为上课前,课中,课后。以教育领域,CCtalk的老师准备一节直播课的流程为例:
可以看到,一场直播需要多种角色共同协作。老师的是直播的核心,需要做的内容和任务也非常重,除了备课之外还需要参与到所有的环节。从准备直播内容,到直播,最后再到直播后的收尾工作。学生是参与者,是消费内容的主体。助教是协作的工作,在直播前中后保驾护航。管理员是监管的角色,维护平台的课程质量。
直播中的设计要点:
1、直播前
主播
主播在直播前,一般有一些准备工作:写直播预告、宣传课程、准备直播内容、检测直播设备等。如果是秀场类的直播,是没有预告,也无需预告,因为每天直播内容是类似的。但其他类型的直播例如:知识分享类,是需要预告的。预告的主要目的就是:1、推广宣传吸引更多的人来 2、开播时可以召回用户参与 3、有利于播出系列节目
观看者
直播前对于观看者来说,就是寻找感兴趣的直播。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用户看见预告,只能点击报名,然后什么也做不了,就容易流失。因为等到真正直播的时候可能是数天后了,通常预约到场率不超过30%。流失了超过70%的用户。系列课随着课节数的增多,到场率会慢慢衰减。这个也不难理解,就好像大学里面第1节课的时候,人是最多的,后来人就越来越少了。
所以,为了避免用户在预约页面流失,可以有2种做法,方法1:用户报名后,可以直接进入将要直播的群,参与讨论。例如:千聊(见下图)。但如果进群后依然没有什么内容,用户还是会流失。方法2:如果是系列课,那么报名后让用户学习已播出的内容(例如腾讯课堂,见下图),或者给予预习的材料。
说到底直播只是看内容的一种形式,如果只提供这一种形式,用户的时间的难以匹配,容易流失。可以提供直播+其他内容结合的形式。
2、直播中
直播中有个关键词:流畅度和流量,但这是个技术和钱的问题,难以快速解决。那设计可以做些什么,来适当的缓解这个问题呢?
流畅度的解决方案
1、提供切换线路的方式,并且如果用户网络出现问题提供优化方法
2、提供切换高清、流畅等模式
3、有的时候卡,不是用户自己的网络问题,而是其他说话的人的网络不佳,所以声音不流畅。如下图所示,CCtalk在直播时,如果某个用户网络状态不佳,会在他的头像上展示感叹号。
流量问题
这是移动端的用户在非Wi-Fi环境下遇到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2方面考虑
第一个方面:直播的时候如何节省流量。不是所有的直播都需要看到视频画面,如果只听到声音一方面不影响参加直播,一方面也节省了流量。我之前做过一个省流量的方案,供大家参考。
第二个方面:提供回顾可缓存。既然很在意流量问题,那么干脆提供直播的回顾,并且可以缓存下来观看。这样错过了直播还可以看。
3、直播后
直播结束后,主要的问题是如何留住那么多参加直播的用户,完成转化。直播后可以继续对直播内容发酵,例如评价、看回顾,如果是教学场景还可以答疑,布置作业、任务。
Part 2 设计关键词
1、结合产品定位、直播场景、业务
直播设计和业务模型、产品定位息息相关,你的产品是要做细分市场还是全平台的直播?直播形式是1对1的直播,还是1对多?是面向什么样的人群?青少儿?大学生?
细分市场 VS 全平台
如果是细分市场,例如:就是1对1口语练习。那么可以针对这个业务场景做定制化的需求,例如:学生拥有很大的权限,可以和老师一起写画,开视频1对1教学。老师教完后立即对学生进行点评。
如果是全平台,那么直播种类多种多样,直播的类型从学习、知识分享、到娱乐,直播氛围从严肃到随性。如果资源有限,那么仅做普适性的设计,或者小范围的个性化,让不同的业务都能用。如果条件允许,再考虑做个性化设计,例如:提供不同的直播模式。YY直播就提供了多个直播模式,为上课、娱乐、游戏直播等差异巨大的直播体验做了不同的设计。
小班课 VS 万人直播
小班课就是一个直播课只有10人以内的体量。万人直播就是指一些大型公开课,目的是聚拢人气、宣传。
分析:这类课的重点是每个学生都有和老师交流的机会,因此需要给学生较大的自由,让学生可以自由发言、说话、开视频。万人直播的重点是如何维持课堂纪律,例如刷屏很严重,需要控制。
儿童 VS 成年人
儿童使用直播工具的场景:主要是学习英语口语,而且相当有一部分是一、二年级左右的儿童。在直播行业,儿童一般先在家长的陪同下上1、2节课,然后后续的课程就不全程陪同了,由家长开好设备,就让孩子自己上课了。
分析:儿童虽然汉字识别能力有限,看不懂界面上的文案。但对电子产品接受度很高,很会用手势操作。因此设计儿童使用的直播产品时,可以考虑语音提示,手势操作、动画和图像的引导等。
2、保证主播的效率优先
可以看到对于主播来说为了一场直播前后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主播除了要准备直播内容,还要会说相声、会运营、会推广宣传。并不比线下讲课、分享准备的时间少。CCtalk的名师张嵩老师就说过,他原本以为网络授课会节省很多时间,但没想到又要调试设备、网络等等,花的时间并不比线下授课少。因此,在设计层面如何提高效率,让老师快速找到他需要的工具和解决途径非常重要。
例如:
对于主播来讲,直播时常用的功能就在手边,触手可及将会非常重要,不常用的功能尽量收起来。CCtalk的教学工具有很多:有PPT、题库、白板、播放影片、摄像头、屏幕分享等等。但不是每个老师都会用到这些功能,语言类的老师会用到PPT、摄像头。不太可能用到屏幕分享。而教软件课的老师用PPT比较少,肯定会屏幕分享。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需求是矛盾的。一种解决方案是提供个性化的功能,将大部分老师必然会用到的功能展示出来,同时提供可自由添加教学工具的能力。如下图所示:
3、直播场景下,主播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在直播场景下,主播大部分的注意力都在分享自身的内容上,并且会伴随着紧张和压力,只有少部分的精力可以关注学生的反馈。因此,如何以降低主播的学习成本,快速进入状态非常关键。举个例子:
1、直播的时候会忽视学生的提问
提问这个功能的设计思路是:学生的提问是比较重要的内容,有别于一般的闲聊,因此可以单独展示,不要混在讨论区中,被老师忽视。所以设计成:学生在提问区域提问,老师看到后,可以选择部分公示到黑板回答。如下图所示:
但是上线后的结果却是,1、大部分的学生不在提问区域提问,而是继续在讨论区域提问。2、即使学生在提问区域提问了,老师也没有回答提问区的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有2点:1、对于学生来说在讨论区域提问很方便,直接在输入框输入即可 2、老师上课时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提问区域的提问,就连看讨论区的内容都是顺便看一下而已
2、直播的时候忘记录制,甚至忽略录制弹窗
直播需要录制下来,成为回顾。为了不增加老师的负担,一开始我们设计成直播后自动开始录制,但由于老师直播后,不会立即正式讲,而是先放PPT、音乐,一边做准备,一边热场等学生到齐。因此,回顾中录下了大段老师热场的内容,导致回顾的质量不高。所以产品决定改成让老师手动录制,但效果不好,老师总是忘记录制。因为老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身心都放在讲解的内容上了,谁能想起来还要录制呢?于是产品自己设计了下方的弹窗,在老师点击“开始直播”后,弹出:
产品经理的想象:恩,用户看到这个弹窗,一定会想:哦,要录制啊,那么就录制吧。然后点击“确定”
主播看到这个弹窗的脑回路是这样的:啊?这是啥啊,先关了再说。然后就顺手关了
我们先不聊这个弹窗的文案问题,这个弹窗在上线后直接被主播无视了。因为它是个弹窗,分析原因可能是“心理联结”,用户已经习惯“弹窗=广告=关掉”这个路径了,心理和行为链接自动化了。再加上直播场景下会有压力和紧张感,老师的心理预期是赶快准备好直播素材,结果出现弹窗,顺手关掉,继续直播。
4、考虑网络直播和线下分享的差异
CCtalk的老师不叫老师,而是叫网师,是因为在网络中授课和线下讲课完全不一样,因为在线下课堂中,老师可以一眼就看到学生的情况,从学生的表情肢体语言中获知讲解效果。但是线上完全看不见学生,所以如何让老师感知课堂整体情况、学生学习效果、反馈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5、为多种角色保持一致性
直播是一场多个角色共同出演的show,有参与的,有表演的,有保驾护航的。不同的角色对应了不同的权限,可使用的功能就有了差别。但是角色之间并不是孤立的,一个主播在这个直播间是主播,到另外一个直播间就是听众,所以,一个用户在不同的直播间角色的变化的。因此多个角色保持一致性,能够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
例如,下方2张图是CCtalk中老师和学生局部的设计界面,相同的功能的位置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