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瑶族人民还未曾意识到挑花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只觉得花瑶挑花是传统瑶族日常服饰的装饰花纹。在一批又一批文化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花瑶挑花逐渐成长为花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胡信松便是首批参与保护花瑶挑花的工作人员之一。
初见胡信松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已经67岁的他,生在瑶乡,长在瑶乡,古铜色的皮肤上面满是岁月的痕迹,眼神却坚定而有神。胡信松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从事虎形山瑶族乡文化保护的相关工作,作为一名六十几年一直在瑶乡居住的汉人,他对花瑶的情感自是难以割舍。
初遇文化站,书文艺人生
20世纪70年代初期,文化站应运而生,胡信松彼时开始从事文化站相关工作,并担任当地电影放映员。据胡信松回忆,当时没有专职的文化站工作员,只有文化站辅导员,国家每个月会发放12元的补助。
文化辅导员主要负责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以及对社会文化的辅导。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说教群众唱戏,组建毛泽东思想代表队,开展一系列群众通俗易懂的民间文化工作。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因为自己平时爱好以及职务需求,胡信松学会了不少才艺。赋诗、作画、书写、作文信手拈来;打锣鼓、拉二胡、唱山歌、吹葫芦丝样样精通;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不在话下;古今中外、时事热点均有耳闻。除此之外,胡信松累计走过我国三分之二的省份,长江黄河、三山五岳、北上广深等,都走了个遍,他用图片及文字记录下祖国的大好河山。
当调研团成员惊叹于胡信松的多才多艺、博览智慧,询问其原因时,胡信松只是轻描淡写地回答道“我平时喜欢学习,尤其爱好文化艺术,很多的技能都是在工作实践中磨砺出来的。搞文化站必须要都懂一些,搞得清楚才能更好的为花瑶人民服务。”
重拾文化初心,抢救挑花文化
1966年,胡信松小学刚毕业时,正碰上文化大革命,花瑶挑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亲身经历文化大革命的他,眼睁睁看着花瑶挑花服饰差点被当作“四旧”破除。作为一名生于花瑶长于花瑶的瑶乡汉人,胡信松渐渐意识到保护花瑶文化的重要性。
据胡信松介绍,花瑶挑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汉代以前,花瑶挑花就已兴起。花瑶挑仅以普通的挑花针为工具,搭配白纱线、五彩丝线或五彩毛线及青色土织布为来完成,工艺精细,构思奇妙,立意新颖,图案别致,对比强烈,寓意深刻。
花瑶挑花真正做到了以形传神,体现出拙中藏巧、神秘粗犷的风格特征,作品通体洋溢着一种憨厚朴实的乡土之美,拥有独一无二的魅力,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
70年代,因为工作原因,胡信松经常与文人墨客打交道,特别是艺术学院的一些老师、学生。胡信松发现他们很喜欢有关于花瑶传统文化的一些东西,他也就更加重视挑花文化,“认为挑花文化是值得保护的”。
在胡信松担任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之前,由于花瑶挑花服饰对生产生活造成不便,花瑶人民不喜欢穿花瑶挑花服饰。随着青年一代服饰的汉化,花瑶女子改穿汉装,挑花艺术一度受到制约,挑花文化遇到了传承断代危机,即将淘汰。
对此,胡信松悲痛不已,不忍心花瑶挑花服饰被老一辈的传承人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带入坟墓。同时,随着国家政府出台一系列的保护民间文化的政策与相关法律,他深刻地意识到,抓住时机抢救花瑶挑花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一心保护挑花艺,历经风雨又何妨
瑶山之前是片原始森林,开发至今只有400年的历史;花瑶挑花作为瑶族传统服饰的一部分,开始重视与保护也才过了30年左右。“万事开头难”,胡信松从无到有地将花瑶挑花保护起来。在一步步改变人民意识,争取政府支持的实践中,他吃了不少苦头。
在作为立项保护对象之前,花瑶挑花作为瑶族服饰中的必需品,虽然不至于消逝,但是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花瑶挑花裙图案变得极为简单、粗糙。当时的人们认为花瑶挑花仅仅是日常需要穿的裙子装饰品,不曾意识到这是花瑶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20世纪90年代,胡信松正式开始从事花瑶挑花相关保护工作。当地花瑶人民有一个将自己最得意的花瑶的作品当做陪葬的习俗,导致大量花瑶精品失传。所以,胡信松着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收集花瑶挑花服饰。
在当时交通不便、地理环境较为闭塞的情况下,胡信松为收集花瑶挑花作品、宣传花瑶挑花重要性,坚持走访在花瑶民间第一线。他走过山里的夜路,遇到过突如其来的大风和暴雨,遭到过别人的不满和误解。但是因为不愿看到花瑶挑花这一有价值的民族文化衰落下去,所以他将所有的苦默默消化,坚定地走着保护花瑶挑花的荆棘之路。
收集、购买、修补古老的花瑶挑花需要不少的资金支持,胡信松作为最早倡导保护花瑶挑花的工作人员之一,积极向上级部门报告相关情况、申请保护资金,使得众多古老的花瑶挑花精品得以保护下来。
在众人还未曾意识到花瑶挑花重要性的90年代,具有远见的胡信松已经开始了保护花瑶挑花的漫漫长路。他历经各种挫折,只为将花瑶挑花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来。
历经洗礼终得果,接力传承不落根
上世纪90年代,胡信松跋涉于瑶乡的各个城镇、乡村,不断探寻、了解着挑花,也不断向花瑶人民强调着挑花的重要性。历经十几年光阴的洗礼,二十一世纪初政府及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花瑶挑花保护效果初显。
二十一世纪初,通过电视、广告以及各式挑花比赛宣传,广大花瑶人民深切地体会到了花瑶挑花的文化、艺术及经济价值,不再单纯认为挑花是裙子的装饰品。据胡信松回忆,花瑶挑花不仅得到了花瑶人民的认可,也获得了在世界范围内的肯定,90年代初期,民俗摄影专家刘启后老师曾携他收集的挑花作品《双龙戏珠》赴联合国参展,获得了联合国秘书长安兰的高度赞扬。
胡信松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始于花瑶挑花,但是却没有因此停下脚步。随后胡信松又参与了关于呜哇山歌、“讨僚皈”风俗、瑶族婚俗等相关文化遗产的资料整理及申报工作。
关于花瑶挑花的未来,胡信松对政府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期待:第一,加大对花瑶挑花的宣传力度;第二,经济方面给予花瑶挑花相关保护措施资金支持;第三,重视花瑶挑花的传承保护,多开展一些学习班,发动一些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花瑶挑花。
胡信松作为花瑶挑花保护方面的元老性人物,一直坚守着初心,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护者花瑶挑花。他希望花瑶挑花的保护工作“一直继续下去,永远不要遗忘”。
风雨半生,胡信松始终行走在保护花瑶文化第一线。作为瑶乡保护挑花第一人,他及时而敏锐地察觉到保护花瑶挑花文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奔走四方,不断为花瑶挑花的传承创造良好的传承环境,以支持花瑶挑花文化能够更好地融入市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文字:宋婷婷、李翠媚
图片: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