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之刃》是让我看得最心疼,也最悲伤的小说。这篇小说不仅拷问了人性,也拷问了社会制度。如果你的孩子被人家侵犯了,你是选择报仇还是选择报警?是选择把悲伤埋在心底还是选择发泄?
读完整本小说,我为长峰女儿的遭遇感到痛心,更加为长峰感到心痛。
故事是从寻找长峰的女儿绘摩失踪真相为开端,以长峰复仇为主线展开整本小说的。长峰是一个失去妻子,和自己女儿相依为命的人,女儿绘摩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宝贝。那天,绘摩说跟朋友出去看烟火,之后就失踪了。长峰为此报了警。之后,警方在荒川下游发现了绘摩的尸体。但长峰都没办法想出到底是谁杀了绘摩。突然有一天,一个电话打到他的手机里,告诉了他凶手的藏身之处。长峰到了凶手的藏身之处,发现了绘摩被侵犯的录影带。那种崩溃与痛苦,侵袭着长峰,他恨不得当场就杀了凶手。
”长峰受不了了。他关掉录像机,抱着头当场蹲下。虽说他在来之前已做好心理准备,却没想到会这么痛苦。他流下眼泪。一想到妻子留给他的、他一直视若比性命还重要的女儿,他在这世上唯一的宝贝,竟然被这种只能称为畜生的人渣蹂躏,他就几欲疯狂。长峰用头撞了好几次地板,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清醒。然而眼泪还是流个不停。他将脸在地板上摩擦,希望借疼痛来缓解悲伤。“作者把长峰的悲伤和愤怒之情表露得入木三分,让读者也深深感受到他的痛与苦,他的愤怒。
在这个时候,其中一个凶手回到了藏身之处。他毫不犹豫地拿起菜刀刺向了凶手伴敦,直至伴敦死去。然而,伴敦的死并不能缓解长峰心里的愤怒。
”不能就这样算了!就这样让他死了,根本连报仇都说不上。要让他死得更惨,更没人性,还要更加倍、加倍、再加倍!“
”长峰双手握着菜刀,拼命在尸体上乱砍,不去管是胸部还是腹部。他边坎边流下泪来。即使杀死了凶手,即使把他碎尸万段,女儿被夺走的恨还是一点都没有消除,悲伤也没有得到抚慰。如果让他活下去,叫他反省,能勉强达到目的吗?这种人渣真的会反省吗?就算他反省了,长峰也不能原谅他。因为绘摩回不来了,时间无法倒流。只要一想到这种为非作歹的人被关进牢里仍然可以活着,长峰就觉得无法忍受。“
”长峰一边懊悔,一边继续挥动菜刀,他明白即使报了仇,还是无法挽回任何事情。什么都无法解决,未来也不知该何去何从。但是,如果只因为这样就不复仇,等着他的将只有日复一日的苦闷,就和一直生活在地狱里毫无二致。心爱的人被莫名其妙地夺走后,人生就再也看不见光明了。“
长峰杀害伴敦的场面,若没有绘摩死去的前提,或许在我们面前呈现的只是一个疯狂的杀人凶手。然而,因为心爱的宝贝被侵犯,被杀害,这个时候报仇的长峰在我们读者心里确实正义的,他是在为女儿报仇。这个时候的长峰,不管是拿到刺向伴敦,还是挥刀砍着伴敦的尸体,在我们读者眼里,只是看到一个悲伤的父亲在为着自己的女儿报仇,他的身上散发出悲伤,也带着我们的同情,我们的叹惜和我们的悲伤。至此之后,不管是长峰继续寻找下一位凶手,还是长峰观念里的要手刃凶手,在我们看来都是应该的,都是值得的。这个时候的我们,已经站在感情的立场上去看待整件事情,给予更多的是我们心中的同情。
试想,心爱的东西被人夺去,还是用一种极其残暴和疯狂的方式夺去,任何一个父母都会觉得极其愤怒,极其痛恨的。只怕只有看到凶手以命相偿才能缓解心中的愤怒和悲伤。不,应该也不能缓解,除非心爱的东西能回来。
虽然长峰锲而不舍地追寻着另一位杀人凶手管野快儿,但最终还是未能手刃凶手,反而被警察开枪打中。小说并没有交待长峰最后的结局,留了个悬念。然而,他的形象在整本小说里却是非常高大的。他对女儿的爱,通过一种不符合情理的方式表述得非常到位。而长峰,即使是杀人凶手,在我们的眼里,也是一位非常好,非常爱自己女儿的父亲。
我不禁在想:作者在反映父爱的同时,也在问着我们每一个人一个问题:当感情和社会法律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是尊重感情,还是尊重社会法律?
PS:下一篇想从感情和社会法律写写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