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忙于修改已成的稿件,此工作量非常巨大,至少需三个月至半年;二来,人人戴着口罩相互隔离,暂时也没什么心情与灵感,只好写些似艺术理论而非艺术理论的感想,来搪塞自己,以满足文字兴趣。一切不可当真,只供参阅。
艺术作品一定要有长度,这一点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中曾提到,黑格尔的《美学》也谈到这一说法。凡有情节的作品:一部小说,或是一个剧本,都是如此。文学作品的长度,就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冲突的动作组成,这个动作正从古典形式人的外部肢体语言转朝向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了。有人说《追忆年华似水流》作品伟大,就在于它以超长的规格,展示人的精神世界,它在作品长度与精神这两个方面都是空前。
作品的长度一是在于字数,二个是在于其所串联的现实情景和主观意识的变化,过去讲情景,现在讲意识。当下一些作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字数少,字少在古典诗词中还行得通,到了现代文学里就欠缺了。还有就是看上去作品字数很多,但没有情节转换的内容,平叙一件事并拉很长;还有就是对话写很长,有时几万个字就是两三个人一直在说话,没有情景转换。这叫做文短,或者说作品“虚长”。这种现象在现代典范文学作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是绝对看不到的。
是谁造成作品的短呢?其实就是信息写作平台,这当然不能怪平台本身,而应该怪利用这个平台写作的人。试想,几万字象样一点小说放在网上如果没有链接,一次性发稿,点击率也就几百。而一篇百把字的小短文,点击率能有几千,并容易重复推荐,快餐文化呀,易解好读。还有就是虚长的慢动作文字,一个人吃饭前张嘴的动作能写十张纸还没结果;两个人困了上床,谈要闭上眼睛才能入睡,能写十张纸的对话,可眼睛还是没闭上。没有情景,纯粹在重复组合字句。反过来对照一下伍尔芙《墙上的斑点》,它包括了多少意象?无法相提并论。
然而,世界总是公平的,两种形式的短,带来的就是写作水平的停滞。真正让写作有进步,不仅单纯看点赞数还有点击量,而是看你的作品能否在各个创作平台上跳跃,从口头走向网络,再从网络走到图书馆。
有志写作的人,不会仅基于眼前,而只为自己长远的发展默默耕耘,他们借助平台搭设的弹跳板,向着更高更远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