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台湾剧作家吴念真的新作《这些人,那些事》,这是一本记录有关他成长岁月中一些故事,也勾起我很多的年少记忆,我小时候的玩伴,我的少时同学,那些模糊却无法遗忘的人与事。然后我想东施效颦一番,趁着这本书燃起写的欲望,我要赶紧写点。把这些文字送给我自己,仅作纪念。
老屋
我家祖居在一个山很高很小的村庄里,“白云生处有人家”大概就是如此吧,在我7岁之前,都是住在这个村子里,土木结构的房子 ,还有茅草房,村子里只有十几户人家,不足一百口人。村口有一巨石屏障,石上有一棵栎树。一条石阶弯弯曲曲一头通往山下一头通向村子。村子呈圆盘状,中心一个大晒谷场,屋舍围着晒谷场环形而建,两条小溪分两侧环绕着晒谷场,小溪交汇处是一座石桥,桥边一棵百年老樟,老樟生长之处便是一处崖壁,而溪流便从崖壁飞流而下,形成一道瀑布。以现在的标准,这个村庄 绝对称得上世外桃源。村子里与我年龄相仿的孩子也就只有五、六人,物质生活自然是很清贫的。那是70年代末的农村,很多家庭都交不起学费。我就记得,村里一个叔叔为他儿子借100元学费,都找不到肯借他的人。
我家的老屋是三开间,左右各一间作起居室,中间是公用间,我们家和爷爷奶奶家各占老屋的一半,当时小叔叔和两个姑姑还没有成家,他们就住在阁楼上,每天踩着楼板嘣嘣作响。而且我和小伙伴们很喜欢在楼上玩捉迷藏,常常要被大人训斥。那会我们的起居室只能摆两张床,一张大床是爸妈的,一张小床是我和姐姐的。我和姐姐一人睡一边,冬天的时候脚很冷,就互相给彼此捂脚取暖。我们在床上最喜欢玩踩空中自行车。老屋的灶台也是土灶,烧柴火,所以我和姐姐虽然只有六、七岁也要到山上拾松枝、松毛来点火。冬天,我最喜欢坐在灶前烧柴火,很温暖。然后会烧一盘碳火,烤上几个土豆、红著,那真是太幸福了。夏天的时候,我们会搬一个竹床摆到大门口,躺在上面纳凉,看星星。村里有一位老奶奶特别会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还有鬼故事,现在想起来,她应该算得上我喜欢看小说的启蒙老师。
如今,我们这个美丽的村庄早已消失了。下山脱贫,整村搬迁,那些儿时的记忆似乎已经寻不到存在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