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命的“溺水”又来了,别怕,教你掌握救命关键点

7月2日周日,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护士孙燕一家在小蒲河沙滩浴场救了三名溺水的儿童。

为孙燕及其妈妈的行为点赞。然而我们作为专业急救人员,我们还是来看一看现场急救有哪些值得学习、哪些需要提升?

海边游玩遇险情 母女护士连救三名溺水男孩

学习点视频中已经很清楚了,孙燕母女敢于主动挺身而出,将清理呼吸道放在首位,呼救流程清楚,能指挥现场施救节奏。

但是当我们仔细看视频和文字资料时,不由疑问重重,溺水急救需要控水,心肺复苏顺序对吗?人工呼吸做了吗?体位怎么取得?保暖了吗?

带着重重疑问,我们首先看看呼救现场三个男孩的情况及相应处理:

1、男孩1,口吐白沫,面色及四肢末梢青紫,瞳孔放大,触摸劲动脉有微弱搏动。

孙燕处理:旁人拨打120,清除男孩儿口鼻腔里的异物,然后让爸爸将男孩儿头朝下抱起,连续叩击男孩儿背部,使海水从体内排出。

2、男孩2,未见病情描述。

周玉英处理:基本同上。

3、男孩3,完全昏迷,浑身冰冷,瞳孔散大,面部及口唇青紫。

孙燕处理:清理口腔、鼻腔,控水,叩背,做心肺复苏

其次看溺水的定义。

溺水指水淹没面部及呼吸道,继而窒息,引起换气功能障碍,反射性喉头痉挛而缺氧窒息,造成血液动力及血液生化改变的状态。严重者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所以有效的人工通气迅速纠正缺氧是溺水现场急救的关键。初始复苏时都应该首先从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开始。

最后看溺水的正确院外急救处理,即基础生命流程:①判断意识,如果没有;②呼叫援助并启动EMS;③判断呼吸、脉搏(仅限专业人员);④开放气道;⑤给予2~5次人工呼吸(如有可能连接氧气);⑥开始30:2的心肺复苏;⑦ 尽快连接AED依照提示操作。

总则:迅速将患儿救离出水。立即恢复有效通气,施与心肺复苏术,根据病情对症处理。

1. 清醒,有呼吸有脉搏:呼叫120,陪伴,保暖,等待救援人员或送医院观察。

2 .昏迷(呼叫无反应),有呼吸有脉搏:呼叫120,清理口鼻异物,稳定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密切观察呼吸脉搏情况,必要时心肺复苏。

3. 昏迷,无呼吸有脉搏:类似“假死”状态,患者喉痉挛,无呼吸,脉搏微弱濒临停止,此时仅仅给予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脉搏心跳即可迅速增强。恢复呼吸后,可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

4. 昏迷,无呼吸无脉搏:即刻清理口鼻异物,开放气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胸外按压(Compression),即采用传统的A-B-C心肺复苏急救顺序。切记同时呼叫120,并持续复苏至患者呼吸脉搏恢复或急救人员到达。

重点:淹溺患者上岸后应首先开放气道,口鼻内的泥沙水草要及时清理。用5~10s观察胸腹部是否有呼吸起伏,如没有呼吸或仅有濒死呼吸应尽快给予2~5次人工通气,每次吹气1s,确保能看到胸廓有效的起伏运动。有时由于肺的顺应性降低以及高的气道阻力,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通气。但通气压力越高则可能会造成胃的膨胀,增加返流,并降低心输出量,在人工通气时,患者口鼻可涌出大量泡沫状物质,此时无需浪费时间去擦抹,应抓紧时间进行复苏。

所以通过对整个溺水急救过程的回顾,本次施救存在以下需要关键点需要提升:

1、控水属于多余步骤,不仅无益而且增加误吸的可能性;

由于淹溺患者的核心病理是缺氧,尽早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优先于胸外按压。大多数淹溺患者吸入的水分并不多,而且很快会进入到血液循环,没有必要清除气道中的水。有些患者由于发生了喉痉挛或呼吸暂停,气道内并没有吸入水分]。用吸引以外的任何去除气道内水分的方法(如海姆立克氏手法) 是没有必要的,并可能存在潜在危险,如胃内容物返流造成气道异物窒息。

2、溺水者心脏骤停,复苏顺序应为A-B-C。

从视频中无法判断心肺复苏的顺序是C-A-B还是A-B-C。

根本原因在于溺水是窒息缺氧性心脏骤停,供氧是首要目标,因而采用A-B-C顺序急救。即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按压。上岸后立即清理患者口鼻的泥沙和水草,用常规手法开放气道。开放气道后应尽快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

3、溺水者复苏,人工呼吸很关键。

由于溺水的根本机制是缺氧,淹没后数分钟之内被营救离水的淹溺者很可能出现濒死样呼吸,这时不要将其与正常呼吸相混淆。有临床循证研究证明,将最初的2次人工呼吸增加到5次人工呼吸,可以在第一时间为患者提供充足的氧合。

4、重视保暖。

一旦将患者救上岸,应在不影响心肺复苏的前提下,尽可能去除湿衣服,擦干身体,防止患者

出现体温过低。

5、取正确体位。

应将患者置于平卧位,头高足低位会降低脑血流灌注,头低足高位则会导致颅内压增高。如患

者存在自主有效呼吸,应置于稳定的侧卧位(恢复体位),口部朝下,以免发生气道窒息。

参考文献

1.陈志,淹溺急救专家共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12):1230-1234.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