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上篇文章旨在帮助朋友们如何巧开金口,对不合理的要求和请求说“不”。看完是不是觉得貌似也没那么难嘛。
今天则来捋一捋自我认知的盲区这个话题。
“盲区”这个词儿对于开车的朋友们来说再熟悉不过。
记得今年上海市组织学生在家观看开学第一课《公共安全教育》,电视上专门为同学们讲解了大卡车的盲区。
点面之多,范围之广触目惊心。
若不小心行进在这些驾驶员看不到的地方,生命安全就处在极度危险之中。
同理,我们对于自己的认知也存在着一些别人知道,我们却不自知的地方。
如果说开车的盲区极易造成无法挽回的事故和伤亡,那么自我认知的盲区则一样会给平时的生活与工作添乱、增加大大小小的问题和矛盾。
当然小鱼相信朋友们都冰雪聪明、睿智通达,对自己的认知还是相当有自信哒。
只是经验再丰富、处事再老道的职场人,也会无意识的对人和事持有主观看法和思维定势、甚至是偏见。
从而产生误解、误会、乃至冲突、严重后果等。
那么,有意识地认知到、并消除自我认知上的盲区,就显得尤为重要。嘿嘿,是不是有些绕口令?
,
1
基本归因谬误 & 自我服务偏差
标题有点拗口。
网络上搜索一下就有解释:
基本归因谬误是指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往往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为其内在因素导致,而低估外部情境因素的影响。
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人们倾向于把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把别人的失败和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 。
还是有点拐?那就换句话说: 别人做的不好,是因为别人本身懒惰、主观不努力、能力差导致;
自己做的不好,那就变成这样那样的客观因素和障碍造成啦。
哎,人性善妒!人天生无法忍受身边的人比自己过得好,哪怕一丁点儿。
为了能够始终保持自我良好的感觉,人们很自然的就如此判断、并催眠自己了。
举了例子就明白了。
当我们听到自己身边某个创业的朋友,一直坚持不懈的努力着,却在某一天宣布破产。
对此朋友间往往听到最多的评价不用猜,肯定是:“他还是能力不行啊,非逞强,还不如安安稳稳上班舒服”。感慨之余还少不了有些小幸灾乐祸。
如果别人成功了,就会说人家拼爹,靠关系,加上运气好,非自己真本事。
而自己上班迟到了半小时,就会解释说: “这下雨天也太堵了,车根本走不动!”
因此,如果一个人能够突破这层天然的自我保护机制,对自己与他人始终保持客观、无偏袒、无成见的判断,该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呀!
伟大的人往往具有这样的可贵品质。不吝啬炫耀自己的优点、也不掩饰自己的缺点。活得真实、通透。
而回到日常生活与工作场所,就具体表现为遇事不推卸责任、不随意评判别人这两点了。
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还是要努力克服,否则永远不会进步。
2
刻板印象 & 晕轮效应
刻板印象指以群体感知来判断该群体中的个体,但往往很多情况是误判、误解和偏见。
网上的“地域贴”、“贴标签”就属于此类,一棍子打死一片人。
晕轮效应是指因对某个体的某一特征、特性而形成对其的总体印象。
有可能从正面的特点而联想到一系类的正面形象,也有可能从负面的特点而联想到一系列的负面形象。
换句话说就是“爱屋及乌”、“以偏概全”。
关于刻板印象的一个鲜活例子就是关于“一代不如一代”的言论倾向。
人们在谈论70后、80后、90后、00后的时候难免会总结出一些群体性的特征。
例如对90后的印象总停留在叛逆、不好管理、做事任性、不可靠等。
倚老卖老的前辈们过过嘴瘾不要紧,但如果在工作中总结运用过火了,则会造成偏见,从而误判一个或多个本来就兢兢业业、做事高效牢靠的90后好苗子。
造成不公正不说,还加剧了团队的离心力。
关于晕轮效应,每个人都有其特别晕的点。
有人迷信高学历,有人迷信各种认证;帅哥靓妹人人皆晕,也难怪有“拼颜值”这一说。
小鱼有个朋友以前对慈善特别晕眩,以此来联想一个人的高品格,显得毫无抵抗力。
当她在一次面试中听到候选人做了很多志愿者和义工等工作,就立刻被候选人头顶的数圈光环所麻痹。
未深入考核其他方面就内心认可了候选人。谁知该候选人入职后没工作多久,对团队、老板、公司的种种行经却非心慈手软、更谈不上高尚。
这就是典型的晕轮效应带来的职场负结果。
3
对比效应 & 投射效应
对比效应指:人们倾向拿别人与自己照镜子,找到相似的优点就容易心生欢喜与接纳;亦与他人对比作为标杆来判断好坏。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别人看来长得很丑的孩子,在自己父母眼里永远最可爱。无关乎感情,只因遗传带来的相像。
对比效应在招聘过程中尤为明显。面试官通常容易对与自己行事风格、特点相似的候选人产生好感。
我们有时也会发现,公司有些团队所有人都风格、性格相似,特例是少数。
这正是面试官的不自觉、不自知的行为所致。
投射效应则指:以自己为标杆,以自己的感受、需求、爱好等武断地推断他人也应该相似或雷同。
这又不得不提到“代沟”这个词。
如果一个70后的上司始终认为员工就应该多加班,多利用加班时间学习提升有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并把它当成是众所周知的真理的话;
那么面对只求高效、完成工作到点走人的年轻一代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冲突和不解。
当前辈们用严谨、吃苦、踏实、服从来定义好员工的标准时,可能90后、00后们、包括80后的小鱼,更愿意用创新、高效、巧思与挑战权威来推翻。
因此,认识到对比效应与投射效应可能产生的盲区,并有意识地去减少此类盲区,对日常的沟通、合作、以及团队计划、项目安排十分有必要。
好啦,以上就是关于自我认知的盲区。真心希望朋友们能够有意识的穿过层层纱雾、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对自己形成更加清醒的认识。
让自己生活与工作更加和谐、高效、减少不必要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