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口气把剩下的内容都看完了,讲的是戚继光跟李贽。
戚继光在历史教科书中的形象就像一个神一般的存在。我们从初中就被教导当明朝东南沿海地区被倭寇骚扰,军官无力管理时,他自建戚家军,击退了倭寇,使得倭寇不敢再犯我大中帝国。给我的感觉一直都是一位正直豪爽,自律的人。然而当作者列出一些事实证明他并非一个无法挑剔的人时,让我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也更具有人性化。
戚继光所处的时代造就了他的样子,农民目不识丁,而且当时他们是非常迷信的,为了让他们听话,戚只能用这种接地气的方法来跟他们讲解。但是他或多或少是存在私心,当他的手下过年的时候也吃不上饭,他却有钱送贵重的东西给张居正。明朝时期给官员的俸禄少到他们刚好能维持生计,他们很多都动歪脑筋,贪污受贿才使得自己发家致富。
李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在谈到唯心主义的时候或多或少会提到他,然而我上政治课的时候并没有怎么认真听,所以了解得也不多。本书给他的评价就是自相冲突,他虽创了唯心论,但是自己却没法完全摆脱唯物主义的一些观念,使得他的思想并不能自成一体系,以替代儒家思想。他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明代开始了全部权利都集中于皇帝,以及它闭关锁国的政策,言论自由基本全无。当朝者似乎希望讲历史定格着,自己固步自封就能统治千代万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儒家思想虽然初衷是善良的,但是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无法固定的原则限制,这已无法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了,死守意味着落后。
读到最后不禁在想,假若张居正没有英年早逝,是否真的就不会发生这么多不是呢?是否戚继光就会一直得到重用呢?或许万历年间是这样的,但是下一个任皇帝呢?虽说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在作者的分析下,就算假设,这种悲剧也是一个必然事件,徒增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