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万物萌生,春风拂面、路上的行人仿佛也感受到了风的温度,步伐也变得轻快。不知西湖边的杨柳是否抽芽?想到杨柳,总是会浮现出一些诗词乐曲,诸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
以及古琴曲《阳关三叠》,竟不自觉的哼唱起来,旋律一直萦绕在耳边,时而人也跟着穿越到西北边陲,回想到13年走在玉门关、锁阳城时,久久凝视着汉长城遗迹、感受到“大漠孤烟直”的孤寂景象。
说到琴曲《阳关三叠》,也许有人不甚熟悉,然而提及诗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大家应皆能脱口而出。相传,琴曲《阳关三叠》便是唐代时为该诗所谱的曲;曲词自然是此诗的延伸。
《阳关三叠》,三叠顾名思义,主题反复三次,在三次反复总有主题发展和变奏;曲词亦层层递进,离别愁绪萦绕空间、溢出纸端。曲词如下:
第一段:【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第二段:【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无复相辅仁,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商参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第三段:【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感,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看过曲词,我们再听听音乐。第一段以散音引出主题旋律并发展,第二段有所变化,以高八度的泛音开始主题旋律,到【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一句,旋律有所变化,紧接着回归主旋律。第三段同样以泛音起,主题再现之后,旋律渐次发展,【千巡有尽,寸衷难泯】一句发展到高潮;之后节奏和轻重渐趋平稳,直至最后引入新的乐句【噫!从今一别...】,以泛音结束,在听觉形象上音越来越远,友人也跟着渐渐消失...
音乐是艺术门类中比较抽象的一门,需建立在一定的音乐训练之上。对于欣赏音乐,我们可以借助于音乐语言的视觉化来辅助理解,简而言之就是音乐的画面感。诸如琴曲《流水》以七十二滚拂模拟水流的奔腾状,音乐形象具象化,让人仿佛置身于山间水旁。听《阳关三叠》,我们可以借助于曲词来辅助理解,因文字更直接、容易理解,而乐曲与文章协和,皆有起承转合,如此一来,琴曲的音乐意象更加鲜明。
以第三段为例,欣赏这一段旋律就像在观看一部电影短片,具有蒙太奇的艺术魅力。此处宜边听边读《阳关三叠》第三段
(1)起:开篇的一句泛音描绘出一场远景:千百年前的渭城、一场朝雨拂去赶路人的尘土。
(2)承:通过丰富而有层次的按音旋律,将镜头由远拉近:两位好友在街头酒家把酒话离别,一杯饮罢复劝一杯,此次一出阳关不知何年何日才能相见。
(3)转:旋律节奏突然加快且紧凑、一层层推进,情绪激动:两位友人喝着喝着,不禁伤感;骏马就要载着贤弟你飞驰出阳关,何日才会回来。咱还能这样喝上几回,即使是千回也终有尽头(两人无限感伤,整个画面仿佛也带有淡淡的离愁色彩),自此两地相隔,万望贤弟你早日托人送家书,一定记得多寄家书、多寄家书。
(4)合:泛音乐句结尾,镜头渐渐移向远方:送别者看着友人依依顾恋的跨上马,往阳关走去,慢慢地越走越远,友人的背影逐渐模糊、渐渐地只剩下一个点,最终完全消失在视线中。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如此,欣赏或者独自弹奏时,自会有另一番滋味(理解因人而异,此皆为个人之体会)。每当夜深人静,弹奏此曲,常有种时空错乱之感,整个人亦投入到此情此景中,不知今夕何夕。
备注:最后一张配图来自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