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装修好了,开始搬东西回去。
其实除了一些衣服和杂物之外,几大箱子都是书。尽管装修之前,送了好多书出去。
幸好租的房间在我自己家楼下,每次搬东西只需要爬四层楼即可。前前后后跑了7、8趟,才把大部分的书搬上去。
看着崭新的书架上堆满了的竟然大都是旧书,我有点儿怀疑是不是当初脑子进水、把新书都送了?后来仔细看了书目,才发现:留下来的书虽然旧,但每本都是经典。
例如《儒家文化的困境》、《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虽然一本书不过巴掌大点、而且是薄薄的一本,但里面的信息量、让我一个月都读不完……
是的,这些都是非常有深度的书。
当初特地去网上了解过,这套书的作者都是8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代表了当时中国思想解放最前沿的思考。
因为,80年代的中国,曾经掀起过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结果搞得有点儿过激,导致后来中国一度变得非常保守。
扯远了。
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要写出有深度的文章,就离不开有深度的思考;而要进行这样的思考,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啃那些有深度的书。
不仅仅是读文章,还要读书。因为,一本书无论是结构、逻辑、还是思想深度,都远远大于一篇文章。
而且,这样的书无法用“速读”的方法完成。
“速读”的逻辑是:把一本书的论证过程、思维逻辑砍掉,直接提炼精华和方法论;而对于那些思想类著作,它的论证过程和思维逻辑,本身就是精华的所在。直接说结论,要么说不通、要么说不出那种深度。
但,我显然离这样的“深度”还差得远——这些书堆在家里,也差不多5、6年了吧!这段时间,我只翻过其中3本、读完过2本、对1本书还有印象、没写过一篇读书笔记……
是不是我们都应该去读这样的“硬书”呢?
我觉得未必。读什么样的书,要看自己从事的专业、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
我朋友圈有两位大神级的读书人,他们年龄比我大不了多少,但是读书量惊人。
最近这段时间,一位大神博览群书,从《如何学习》、《那些让文案绝望的文案》、《认识商业》到《像顾客一样思考》,似乎只要是最近口碑比较好的书、他都不会放过。只要看他的朋友圈,我就知道最近又有哪些新书上市;
与他相反的是另一位大神——那人前段时间啃下了《乡土中国》和《社群主义》这样的社会学著作,最近刚研读完《国富论》,接下来似乎准备挑战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论》……
前一位是彭小六,后一位叫Scalers,两人不约而同地在做同一件事:带领一群人晨起、早读、分享阅读心得。
听说他们最近都有开“写作课”的打算。
不管是不是真的要开课,我已经准备好银子了……
又扯远了……
我想说的是:阅读的路径有很多,每条路都可以走得很远。
如果你现在停留在“广而泛”的阅读层次,不妨试试花一些时间、啃完一本“硬书”,它能让你思考更加深入、通透、有逻辑;如果你知识面比较窄、或者沉浸在“死磕一本书”的习惯里不可自拔,也不妨读读专业之外的书、调剂一下。
我目前想改善的地方是“思考的深度”。
嗯,是时候读点“硬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