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豫赣 红砖美术馆不要太较真,忘记了我们是一个喜欢幽默,搞笑的民族了吗。董老师压根儿就给我开了一个玩笑,而看客的我们却不知道,可见,是我们不解风情,我们错怪了董老师,
红砖美术馆的重心转向造园,建筑设计只进行了3个月,而不甚成熟的造园活动,则持续了数年,经过复杂的造园即景训练,
总觉建筑造型之事有些简陋,遂将早年建筑造型的自明性兴趣,转向中国造园的互成性迷恋
仍然充斥着紧张规整的空间秩序,频频向各大师各种致敬,比如康的圆窗,安藤的十字架,说到十字架,
这个露天教堂的插入真的有点匪夷所思,据他说为了“吸引旁边外国人”进来,至此我已经搞不清楚董老师的立场。
想到哪做到哪,处处殚精竭虑,处处严控其实已然处处失控。
仍然充斥着紧张规整的空间秩序,频频向各大师各种致敬,比如康的圆窗,安藤的十字架,说到十字架,
这个露天教堂的插入真的有点匪夷所思,据他说为了“吸引旁边外国人”进来,至此我已经搞不清楚董老师的立场。
想到哪做到哪,处处殚精竭虑,处处严控其实已然处处失控,
就施工质量和设计深度而言,在国内是少有的,但是做的太“作”了
建筑学不需要为宏大叙事负责,建筑学本身承载不了人类命运,承载不了一个集体性的叙事,而当代建筑师的一个趋向就是向个人微叙事回归。
都是在用一个比较空洞的大词来对待建筑学,比如什么逻辑、法则等这些抽象的东西。
建筑学不需要为宏大叙事负责,建筑学本身承载不了人类命运,承载不了一个集体性的叙事,而当代建筑师的一个趋向就是向个人微叙事回归。
都是在用一个比较空洞的大词来对待建筑学,比如什么逻辑、法则等这些抽象的东西。
设计借鉴不是错,但是一个建筑全然没有自己的结构营建研究,直接拿来主义,是不是有点不太像个合格的建筑师呢?
路易康 的 印度管理学院和国家议会中心
不可否认的是,整个建筑都能看出建筑师对于空间探讨的热情和孜孜不倦,每一处小细节的把握都有匠心。正是过度的迷恋反倒造成了建筑的最大弊病。
手法太闹了反而打扰了清水的干净。我是欣赏董老师对于园林的感觉的。但红砖的优势反而不在园林。园林和建筑相比反觉得拘束又呆板。犄角旮旯的营造不是盈巧,倒是适合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