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基层是联系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是政策落实的关键环节。然而,长期以来,基层干部面临着沉重的工作负担,文山会海、过度留痕、频繁检查等问题严重消耗了基层干部的精力,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基层减负常态长效,已成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增强群众获得感的迫切需求,而制度化推进则是其中的关键路径。
基层负担过重的现象由来已久,会议数量多、时间长,内容空洞,许多无必要的会议也要求基层干部全员参加,导致干部根本无暇顾及实际工作。同时,过度留痕主义盛行,为了应对各种检查考核,基层干部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整理资料、填写表格,甚至出现 “工作留痕比工作本身更重要” 的怪象。
制度化推进基层减负,是实现常态长效的根本保障。制度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和权威性,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减负工作中的随意性和临时性问题。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明确规定会议、文件的数量和质量标准,规范检查考核的流程和方式,能够让基层干部清楚知道自己的工作边界和重点,避免陷入不必要的事务中。同时,制度能够形成长效机制,确保减负工作持续推进,避免减负流于形式,名为减负实为增负。
首先,要完善会文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模,精简会议流程,提高会议质量,能不开的会坚决不开,能合并的会一律合并,推广电子文件和视频会议,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最重要的,减少非必要不必须的表格台账填写,不让“留痕”成为工作的全部。
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改变以往以文件、材料、台账为主要考核依据的方式,注重工作实际成效和群众满意度。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考核,避免多头考核、重复考核,让基层干部从迎检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本职工作。同时,注意结果反馈机制,不是单纯地以结果问责,而是真正地反馈结果,并给予一定帮助,帮助基层整改问题。
此外,还要强化监督问责制度。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基层减负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同时注意抽查形式,避免以填台账填信息的形式进行抽查,以此导致增加基层负担。对违反制度、增加基层负担的行为,要严肃问责,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畅通基层干部的反馈渠道,鼓励他们对不合理的工作安排和负担过重的问题进行举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