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是美国著名心里学家马歇尔.卢森堡的经典著作,自2003年出版以来至今畅销不衰,是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必读书籍之一,豆瓣评分高达8.5。
在走进这本书时,我们在译序中看到了作者的内心独白,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人性是相通的——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这样,在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能将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促进倾听、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本书共分为13章,其核心内容是围绕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每一章内容都是对这四个要素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分解。我们今天主要来通读观察,什么是我的观察?
文中说,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
非暴力沟通并不需要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举个例子,太太对丈夫怒吼道:“你为什么这么晚回家?”,有可能站在太太的角度,丈夫是又在外面鬼混。可是丈夫是因为加班,汽车抛锚或者同事聚餐等等,丈夫可以有一万个晚回家的理由,唯独却不是太太所想的那个。
在生活中,我们获取信息,认识自我和他人的过程中,总是会以自我为核心,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的发展和别人的言行举止。这会导致我们错误的夸大,扭曲事情的发展和误解对方的言行。
在书中,作者举例说明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注意,“每次” “曾”等词语在句子中通常表达的是观察结果,“总是”“从不”等词语在句子中通常表达的是评论。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做出友善的回答。
要做到非暴力沟通的观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件事或一个人,同时要求人们能用客观的语言,来描述观察的结果。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作者在书中举了个例子,在为一个小学提供咨询服务时,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这个学校的教师和校长经常反映彼此和很难沟通,于是学区负责人请作者来协调双方的矛盾。作者在会谈的开始,就问:“校长的哪些行为不符合你们的需要?”
在经过老师们的评价后,作者指出要区分观察和评论,话太多以及认为只有自己的话有价值这些都不是观察,在作者与校长会谈结束后,很快发现了教师们一直在说的事情,不论讨论的主题是什么,校长老是插话,然而老师们并没有说出他们的不快,而是用一些无声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抗议,一些人滴溜溜转着眼睛,另一些人故意打着哈欠,还有个人直盯着手表。
在最后,终于有个老师说出了:“你是个大嘴巴。”在生活中,不受旧习惯束缚,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并不容易,最后,教师们告诉校长,他在做哪些事情时,他们会感到不安。
评论带有主观色彩,给别人增加标签。对方在听到评论之后,会把注意力放在评论的那部分,然后反驳你的评论,这样的对话难免会充满火药味。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非暴力沟通时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话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