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袋里零件转着转着,然后,大概得写点什么了。
虽然不知从何开笔,但,写就对了。
就像,有时候,不知道到底要干什么,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但是,时间还是流着,生活还在继续。
当一切如钟表,物理机械运转,或是软件程序的定时嘀答,就那么悄无声息地持续着。可能,大部分时候,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维度,同样的物,在同样的既定轨道上,维护着既定的程序。
不过,不是说程序就是刻板、繁复的。有了合理的程序,日常才更加有节律与条理。其余的,平常中,边走,边发现,边积累,边优化。
做人,做事,大概也便如此了。
都说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不同人的思想境界与视野也是各有参差的,源自各自不同的际遇、见识与积累。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到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或者喜怒哀乐,通过不断接触、学习,扩展着自己的辩识与认知,可能也不断推翻、更新着自己的知识体系。
然后,从学中来,学以致用。就如刚接触一个领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各种规则与条理,构造出新的运作机制,荡涤逻辑与思维。
想法与思维,通过不同介质,相互传输。就像生物学中的突触,能够完成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某一时刻,某一条件,某一机制,能够促成某一冲动的传递。虽然可能原理相差甚远,用来比拟也显牵强,但终归是有相似点的,至少在个体的认识中是有关联性的,要不,怎可由此及彼,如抽丝剥茧或断藕丝连般牵扯出来。物以类聚,看似无关的事物终归是有其渊源的,或者量化开,原子、中子、质子、电子……没有绝对的模型,只是当前的模型正好应和了当下时局的局限;再过一段时间,或许能量足够了,跃迁到其他能级,又是不同的意识形态,能够跳跃开去,也是饶有兴致的事儿。
拿来一台机器设备,玩一玩,了解一下它的思维。哦,原来是这样的,这样来设计的,按着这个标准、原则,然后数据指令来了,我的状态是这样的,要改变吗?下一刻我该干嘛?要往哪儿走?结合硬件基础,软件维系,或者是虚拟化出来,形成一定体系,可能这个规则是天然或者人工设计出来的,但一旦实现并运行起来了,就是一个不错的载体,借此,学习它的思维,或者说继承设计者的思维。或许,它也会由此生发出更多的启发呢?这不也挺有趣的吗?
是该有趣点的,不然一层不变的无趣,累了、乏了,日子没法过了。怎么变得有趣?压抑怎么释怀?感觉、情绪是时不时改变的,是该学着捕捉自己的感觉,把控自己的情绪呀。子非鱼,个人的境况,或许独自清楚,或者不如旁观者清晰,每个个体首先就是一个局限,能够看到的角度自然各有偏颇。所以,不要以个体的角度去衡量,通过的介质层越多可能失真得越大。
说书人或许讲的是自己的故事,或许讲的是他人的故事;或者在讲看似是自己经历的时候,俨然是置身事外的旁观人呢。此一秒的你,和上一秒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一样;下一秒的你,又该是怎样的?
能够活成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已然不易。
一段50米的跑道,能够日复一日跑着,难道不是一个遥远的远方?
生活,不止柴米油盐,或许还可以有醋,苹果醋也行。
生活,岂止诗和远方,平衡经营,百味其中。
最后,天黑请闭眼,天冷请保暖。
SubiU
201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