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得先有本书再去读,尽管挑书很重要,但看到舍友读的书,还是忍不住想说一说挑书这件事。而且,需要重申的是,主要不是在对那些阅读经验极其丰富的人说的,只是希望分享些许的想法而已,如能帮助别人在阅读和学习的路上稍微轻松一点儿,也算起了些作用。
诚然,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得怡然就好了,没有必要强求别人放下碗里的鸡汤去品刘伶醉,也没必要因此而鄙视对方品味“低”,似乎鄙视链的形成往往源于自以为高贵。《霸王别姬》里有句词儿:都是下九流的,谁嫌弃谁啊。
于是回宿舍的路上,我问书架上摆着《西点军校22条校规》和《菜根谭》的舍友,既然你读了菜根谭,那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以沉默对。那你随便说一句也行啊,差不多意思也行,依旧沉默对。接下来我问你为什么看这本书,你觉得这本书怎么样,都答不出个所以。后来也遇到其他读书的人,或是同学,或是学姐,我才越来越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人,读本书就跟上大学一样,打着学习的招牌学一茬忘一茬,而挑书也变成了挑大学,只是在犹豫去哪个城市打游戏。
我并无意打消别人阅读的积极性,也不想跑题谈这个现象,想说的依旧是挑书——高低要适度,内容要合适,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也不要安于井底吃人剩。
关于挑书,首要的我认为要找准定位。同是了解中国历史,我再三再四跟人说过这样几句话:别开始就读原始史料或古代史书。原因也很简单,一是古代史家书史仍有很多错误,个人不经过史料互证、背景了解和文物佐证等没有足够的分辨能力;二是古代史家书史掺杂主观价值判断之处;三是确实太厚太长太难啃,比如《史记》就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以上被误导史观史实不说,就读的这个时间拿来都够一本通史著作少说两遍了,如果有足够快的文言阅读速度和殷实的历史文化功底那很明显不是我说的“一开始”的范围。
所以挑书,费劲看完一本书或许实际受益并不如人意,这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经验问题,但就陷入一种困境:有经验的人不需要面对初始阅读问题,没经验的人又不具备足够的判断能力。以前通讯并不比现在,往往只能自己摸爬滚打,通过阅读试错不断积累经验教训,现在虽然信息比以前更多了,却难免仍是泥沙俱下,如何筛选有效信息又陷入了这个经验困境。说实话,笔者个人也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只能寄希望于两种途径:一是扩大相关信息的接受从而进行对比、做出决定,二是寻找可靠的人推荐,比如微博开通了问答服务就是一条不错的途径,当然身边如果有信得过的人也可以。
而这个问题里有一点不能忘记的基础,是一定先要明确自己在希望了解的领域处于怎样一个知识储备的定位问题,错误地高估或低估自己的定位都会对挑书产生影响,故而一定要尽量客观地审视自己。因此挑书的第一个问题找准定位,就变为了必须明白自己的定位和“同样的阅读期待下不同的书效果是不一样的”,并在经验困境下尽可能做出最优的阅读路径。
其次,就是选定了书目之后的挑选。毕竟同一本书,出版社、出版时间、译者注者、丛书系列等的不同,也可以算不是一本书了。而受限于财力时间,也不可能喜欢一本书就尽收各个版本的实体书,甚至影印版,何况也未必真能做到。
所以就务必要对图书信息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有时候往往不能收集到足够全面的信息,比如在书店看到一本书没拆封,说实话我是不好意思拆开瞅瞅目录怎么样看看排版如何如何的,总觉得不太好。所以就只能凭借经验对能得到的信息尽量权衡了,而比较主要的约束条件一是心理预期价格,一是阅读预期收获。
而在图书的信息中,往往确定这么几个信息是要紧的:版权问题或正版与否,作者编者或译者注者,出版社,重要程度递减。某专业或领域内具有一定话语权的人一般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最好还是选择一向发言谨慎的人,不过大嘴如能常常切中要害、立意新颖,也不妨广为涉猎。在这里的挑选其实也逃不过经验困境,所以经验总是多少需要一些的,教训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是程度或有不同吧。出版社的话,不同领域对应的比较好的出版社也不同,比如我偏爱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人大清华北大三家出版社,还有三联译林大陆等出版社,也是要看历来口碑和出版情况的。
网上买书通常还要注意是否破损或拆封,而版权或正版与否问题则变得更加需要注意。线下书店稍有影响力,一般都不用太在意版权或正版与否问题,反倒是有条件的话,不如看看序和总结、目录、排版、纸张、腰封或书签、封皮儿底面等,可以辅助决定是否购买。
序和总结可以知道创作背景和作者编者或译注者的一些信息,甚至是书的主要内容和侧重方向、行业地位等。目录可以简单地通晓大略,顺便可以弥补上一步找准定位问题的不足。排版一般要注意字的大小间距、配图与否或质量或黑白彩色、章内分节和留白大小位置等内容。纸张则一般要注意有无异味、光滑或粗糙、毛边儿或否等。腰封的话,其实喜欢不喜欢纯粹是个人的爱好了,不过确实有的书腰封确实有些不忍直视,不过我就喜欢把腰封当书签,以前买过的百家讲坛一系列的书也都有腰封,只是一旦扯了难免有些不开心。至于封皮儿和底面,纯看读者审美是否接受了,反正只要基本信息都比较合适,我倒是不太在意封皮儿的风格,不过比较和自己胃口的封皮儿总归也算令阅读更愉悦了。
最后,想到我爸常啰嗦我说:“买那么多书你得看啊,看了得记住啊”,我经常暗想:买的书不是全用来读,或者说买了就排序力求多久以内读完的。其实确实,有些书买了是为了以后了解某个领域时再集中看的,一时手痒或担心不再重印会买不到就买下来了,所以买书并不希望必须限时读完,甚至有些书,或许专业性强或许内容太多,部分承担了工具书的翻找作用,所以也没必要力求多久内通读甚至记住或做笔记。但是如果可以的话,还是希望谨慎买书,同类型同领域的书可以到需要阅读了解的时候集中购买,阅读效果或许也会更好,否则像我沾染买书的瘾头就不好管住手了。
此外希望着重提醒的是:明确自己“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某段时间读某一两本书。方便面爆米花可以吃,但不能吃十年八年,牛排鹅肝大肘子,也是一样。挑书不仅是挑一时的书,也更是挑一世的书,只要读书就跳不过读什么书、读哪本书,总归要挑,所以挑书实际是读书的第一步。
有耐心读完的各位,如果有什么关于挑书的建议或技巧也可以评论贴出给我和其他人看,如果对我的以上看法有不同看法,也可以评论贴出。感谢阅读,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