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是一代文豪大家。他的作品不止在当时震醒世人,至今读起来仍有振聋发聩之感。
以前对于先生的作品印象都是从教科书上来,最近几年增删教科书,不知道文章还在不在。鲁迅的文章年少时往往读不出其中深意,只从字面上读,自然是觉得不好看的,现在经历一段世情,才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份热血与冷峻来。
今天来重读野草集。
网络上对于散文诗集《野草》评价是这样的:在《野草》里,鲁迅的笔下,涌出了梦的朦胧、沉重和诡异,鬼魂的阴森与神秘;神幻的场景,荒诞的情节;不可确定的模糊意念,难以理解的反常感觉;瑰丽、冷艳的色彩,奇突的想象,浓郁的诗情……《野草》总的艺术特征是内敛的抒情倾向,它所表露的是灵魂的‘真”与“深”,是对于“人”自身存在困境的自觉体验与突围。《野草》以表现主题的不确定性,几乎包含了鲁迅情绪、性格甚至整个内心世界的各个侧面,它更是启蒙时期的文化批判者鲁迅向启蒙时期后的战斗者转折过渡阶段的心灵史。
野草正是如此,开篇题词中说: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有人说,这有一两个高尚者,这世界就能得救。面对黑暗的社会,无知的民众,热血的学生。鲁迅弃医从文,要以文字医治中国。这个是个崇高的理想,而鲁迅先生也的确实践了自己的理想,为很多人点燃了指路明灯。野草是先生的自白,死亡和朽腐是有价值的,野草也是有价值的,虽然他根不深叶不美,却生存着。但这样的只生野草的大地,是令人憎恶的,这样一个旧社会,唯有烧尽一切的熔岩才能重新造一个新世界。为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
发展到现在,社会成了一个最好的社会,也是一个最坏的社会。相比较民国时代,民众大多数都已经吃饱穿暖,不必受苦,可以追寻思想上的路了。然而这条路并不好走。旧思想死灰复燃,新思想水土不服。并没有一个能够引领社会整体向上的精神朝向。思想百花齐放各种各样的奇谈怪论都有自己的拥护者,网络的宽广足以容下任何思想。但是依然要有一条底线,是生而为人的底线。你可以不做熔岩,自去做自己的野草,但是也请不要做《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的奴才,赶走改善自己境遇的傻子,而去赞叹聪明人的“先见之明”
除了这类隐喻现实的文章,野草中还有秋叶和风筝这类描写文章,依然透着冷和平。我其实到现在也不明白两颗枣树的含义,也许只是随手写来,描写一个普通的夜色,纪念曾经流逝的时光。
我常想,我现在读着鲁迅的文字一如百年前鲁迅读着前人的文字,一百年后、一千年后、后人又如何看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