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别指望别人,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另一个人
研一上半学期已然过去,回顾这三个半月的时光,当然不是现在坐在椅子上思绪飘飞,也不是绞尽脑汁的回忆,毕竟我这记忆力确实不怎么样。好在自己有记录、有感悟,从而让这三个半月的旧时光有了厚重感,有了沉淀。
寻着这三个半月,90天的日常反思和感悟,把零碎的记忆串成线,从而对自己这半年大体的状态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因为每日感悟过于零碎、随心,就不一一呈现,但找了几个关键词:焦虑(出现了21次)、做自己(出现了18次)、自我迷失(出现了8次)、突破(出现了5次)、优柔寡断(出现了3次)、考博(出现了2次)…如果将这些关键词浓缩成一个主题的话,那我认为是:迷惘中求索。
之所以选读这本书也是想找一个对自己这半学期进行反思与探寻的契合点。这本书以作者准备留学考试、参加培训班到自学,最后成功拿到全美第一大学的Offer为蓝本,以此来分享自己对待学习的心路历程和学习态度。
很多人看到这本书的标题可能就归到了鸡汤文或者成功学的范畴。当然,刚开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本文并没有空喊口号,也算不上是即使的兴奋剂,更多的是将作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感悟呈现出来,我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所需的那一部分,结合自己当前的状态进行思考、内化,从而更好的认识自己。
焦虑-源于缺乏做自己的底气
还没正式开学前,确实对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充满期待,对于自己接下来的表现也是信心满满。可当真正来到这里时,不说跟别人比,光四个舍友所表现出来的特质就对我初期的自信心来了一次全面降维打击。
比自律,小L从开学到上学期结束,每天早6:30出门,晚9:30(图书馆关门时间)回寝,从没拉下;比交际能力,小F每天晚上忙得很,忙着维系过往的交际圈以及拓展新的交际圈,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跟班上的人就熟的差不多了;比效率,同样的作业,小G能够完成的又快又好,而且他还兼任一份英语辅导老师的工作;比专注度,小M可以一整天一整天的呆在图书馆看文献,丝毫不受外界诱惑…
于是乎,我的焦虑就产生了,好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沉迷在与他们的暗自较劲中无法自发,可越把目光盯在他们身上就越焦虑,越难做回自己。可到后面的相处中,慢慢发现了原来大家也都存在着各种的小毛病。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自己熟悉的跑道。
迷失自我-源于思维转换的阵痛
“研究”顾名思义是研讨和探索,而“研究生”就是拥有研讨和探究的能力,强调主动学习。不像大学期间主要是被动学习,老师传授的东西,我们只管照单全收。此外,刚刚经过大四一年充实而且目标明确的备研时光,让我对于研究生期间大把大把空余时间无所适从,更不知怎样去调试自己来适应当前的环境。这个过程确实非常难,因为它是在打破、解构你大学时所形成的固有思维方式以重塑新的思维方式。
突破-源于不干于此的决绝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毕竟不只一个人面对这种境遇。你要做无非两种,安于现状,还是沉浸在大学的思维模式中苦苦挣扎;主动求变,不断尝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构建出自己的一套研究生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