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认知和非理性认知20251016
昨天听到直播连线,一个十个月宝宝的妈妈在纠结要不要出去找工作上班,孩子爸爸收入不高,生活捉襟见肘,家庭需要她的一份收入。但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她又不放心,之前就因为带孩子和爷爷奶奶有过矛盾。因为经济压力导致生活条件有限,她和老公之间也冲突不少,她一度怀疑找的这个对象,要钱没有要爱也没有。
主播给了这个妈妈建议,要她学会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在极小、极有限的空间/条件里,把事情办得有条理、有规模,甚至很出彩,对于这个妈妈便是,如何把有限的物质生活在力所能及范围内过得有声有色。
主播还说到,清醒的认识自己当前的处境,不要动不动就让自己陷入受害者情绪很重要。比如,她想出去吃个大餐,老公意识到费用的支出超纲无法满足她的要求,她便上升到爱与不爱的问题,对老公心生芥蒂。贫困夫妻百事哀,有时候真不是他爱不爱你,而是家庭确实只有这个条件。穷有穷的过法,富有富的过法,不要动不动就和爱不爱扯上关系。
主播的这个观点让我想到了文聪老师提到的一个知识点
理性认知和非理性认知
主播引导这个妈妈做的其实也就是,文聪老师说的,将“非理性认知”扭转为“理性认知”———他老公只是因为经济条件受限。
理性认知强调逻辑性、客观性和全面性,
非理性认知则受情感、偏见等干扰导致认知偏差
他没有满足你的大餐是因为没有钱,是理性认知
他没有满足你大餐是因为他不爱你,是非理性认知。
这和院长的“认清真相”也不谋而合,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是厌学了,只爱玩不爱学习,而厌学的实质其实是厌关系
厌学 是非理性认知
厌关系,没有学习方法,才是理性认知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可以学会拆解“事件—认知—情绪”的链条,将“抱怨”化为“接纳”的智慧,让家庭的温馨从生活琐碎中升腾而出,对抗和争吵便成了可被理性改写的心理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