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写了一篇关于我的父亲的文章,阿昭看了转发的文章说也写写我们之间的友谊吧。我答应了,但是迟迟没有动笔,原因是,一直不知道如何着笔,我们分别太久,相聚太少,我们熟悉的只是十年前的我们,十年后的我们,相对却无言。今天不知怎的,突然想起她来。
阿昭是我从小学到中学的同学兼好朋友,她性格开朗,聪明又美丽,成绩也数一数二的,特别是那一张樱桃小嘴,特别能说会道。别人说她有点泼辣,凶,嗯,确实是的,因为只有她欺负男生,没有男生欺负她的份。而那时的我,又胖又矮,胆子小,怯懦,唯一能说的上话的大概就是成绩与她不相上下吧。
我们的友谊怎么来呢?我们小学、中学都在一个学校,真正成为好朋友是在初三上学期,在此之前都只能算是点头之交。那年我们分到了同一个班,她、还有另外两位女生再加上我,四个人排排坐,这才使我们有了了解彼此的机会。
我与阿昭是住宿生,另外两位同学离家近没住校。我们四个人经常晚自习到十点多,就去其中一位同学家里睡,四个人挤着一张小床,聊天能聊到半夜,直到同学的父母催促我们才睡下。
读高中时,我们四人还是在一个学校,可是另外两位同学与我俩渐行渐远,我与阿昭的友谊却越来越深厚。我们努力学习,一起挑灯夜读,一起看书做题,为了一个正确的解题方法与答案,两人吵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尔后都互相不理睬,嘴里说着要绝交转头又很快的和好,之后继续吵又继续和好。我们在一起做了很多的蠢事(比如逃课)也做过很多正经事(比如努力学习备战高考)。
大学时她去了郑州,我来了广州。那时候手机还不普及,我们经常写信,聊各自的学校,各自的生活、感情,分享喜怒哀乐,到现在我都保留着那些信件不曾丢弃。QQ刚刚流行,我们约好时间上网聊天,又或是发邮件留言,运用我们所能用到的方式联系对方。
毕业后,我留在广州,她回去了家乡。大家都有了手机,可我们联系的次数越来越少,原本以为手机带给我们的是便利,我们会像以前一样谈天说地,谁知却将我们心的距离拉得更远了,对方的手机号在各自的手机里只是一串数字,却没有了拨通的欲望。QQ和微信原本使我们沟通无障碍,遗憾的是,使用次数屈指可数。
我们已经离开的太久,不再熟悉彼此的生活与习惯,也不了解对方的状况,多年的不联系,使我们没有了共同语言与话题,每每谈话只有寥寥数语便匆匆结束。看着她的朋友圈晒娃、晒同事、晒美食、晒旅游,我却只能点点赞,连评论留言都不知道应该如何写才好。连逢年过节的那一句祝福,都有可能是复制粘贴群发的。我们已生疏到如斯地步了!
每每回忆那段青春往事,总少不了她的身影,曾经我们那么的要好,那时以为我们的友谊会地久天长,时间却狠狠地打了我们的脸,在时间的洪流中,友谊的小船摇摇欲坠,我们深感痛心,却不知道如何去营救。
是的,我们的身边,总有新鲜的人和事涌进来,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我们无法做到既能热情招待新朋友,又能不冷落老朋友,时间就是那么多,唯有此消彼长。“没有时间”成为我们不联系的代名词。
然而,即使不联系,我们还是知道对方安好,各自有精彩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不打扰,依然在心底祝福对方,为她过得幸福而开心。我还想等到老的掉牙了会指着她照片对儿孙说:“看,这是我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