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20岁了,还没有谈过恋爱。以前懵懂的青春期,倒也有过单纯的好感。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好像也失去了对爱情的期待。以前看的那些言情小说,都变成了现在的余华、张爱玲这些现实主义的作品,爱看的爱情剧,也变成了常考的家庭伦理、喜剧。
感觉没人懂我,世界上也不会有人真的完完全全懂另外一个人。不知道世界是不是一个系统,所有人都是系统里的npc,到了一个年龄节点就会触发关键剧情。
四十多岁的妈妈就是这样,自从十八岁开始,像是突然被洗脑了似的,觉得我对爱情这方面不上心,总说我为什么不趁着现在年轻早点找对象、谈恋爱?我想,为什么总要把女性物化?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中考、高考是人生每个阶段必做的事情,我知道找对象也是。但考学是错过不再来,我为了自己的未来在努力。爱情呢?不能做到1+1大于2,至少能等于2的家庭又有多少呢?谈恋爱就算不是为了结婚,至少也求个快乐,我既然不找,说明这事儿就不能给我带来快乐。如果是为了结婚,那我找的就是自己的丈夫、孩子的父亲,更不是随随便便一个男性就可以的。
我也曾觉得自己无所谓,找谁都可以,到了年纪门当户对就行。因为妈妈的催促,我也曾想试着打开一点,多去接触。接触了几个男生下来,却越觉得,原来我也很挑剔。我知道,我是有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心态在的,但我宁愿提升自己,也不想将就。
有时候想想,还挺庆幸家里没有儿子。看着那些有哥哥或者弟弟的家庭,我想,如果父母没有那么好的条件支持所有的子女,那一旦儿子结婚,女儿不是樊胜美,就是遭人嫌的小姑子。
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小孩,父母疼爱,家庭和睦。现在大了,知道生活是现实的,谁也不能逃脱。任何事情,都在暗中早已明码标价了。我理解,所以也接受,作为家中的老大,父母已有的资源已经向我倾斜,未来的责任我也必然要承受。我突然想到《苦尽柑来遇到你》里,金明与母亲吵架,她哭诉着父母为什么苦了自己,也要全力供她出国留学,这给她带来了多大的心理负担,刚工作的时候,明明自己也很需要,却仍要寄回三分之一的薪水给家里。
想想,其实自己也是npc。不知道别人的青春期是什么样的叛逆,我的青春期好像格外和父亲不对付,他在我家面前说话都是一种错误。随着这几年,叔叔和爷爷的相继去世,爸爸越来越老了。父母的累,我看在眼里,也疼在心里。
写到这儿,我往上翻了几眼,看了下,觉的自己写的稀奇古怪的内容,牛头不对马嘴。只是想到什么我就想写下来,怕突然冒出的“灵感”被忘记。
又想起前几天和妈妈打电话,吐槽最近月经推迟、长痘的烦恼。妈妈一句“找个男朋友就好了”的话,将我所有想说的话都堵了回去,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许是过于沉默,我烦躁的说了声,“别老提这个好不?”,对面一句“你不找对象,怎么展现你的市场和魅力?怎么体现我培养了你的价值呢?”让我无言以对。越写到这儿,我越恨,不知道是沉迷短剧还是聊天软件,还是妈妈本来就是这么想的,为什么思想越活越回去了?
刚上大学那两年,我每天都要和家里打电话,好像不打就没安全感似的。现在却变成了一周都打不了两三次,不知道该聊什么。但还是怕父母担心,我吃饭的时候偶尔也会给家庭群里发两张吃饭的照片。大家的生活都很忙,很累,很索然无味,说的都是些无所谓的废话,谁想听呢?谁该安慰谁呢?谁又该给谁提供情绪价值呢?
想早点工作,去远方了。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最好还有一只乖巧的小狗。无论是宿舍还是家,都不想久待。距离产生美,真是人间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