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上午,我们来到应县参观净土寺和应县木塔。两座建筑相距不足一公里。净土寺周围环境略显荒凉,虽靠近公路,但是前往净土寺的小路还没有修好,周围民居围绕,道路泥泞。据负责人介绍,净土寺周围正在建设当中,近些年文物保护和开发的力度加大,净土寺也被列入建设范围,净土寺所在的庭院也是刚刚修建好的。外观虽然很不起眼,但是我们一进入大殿,就被殿内的建筑和塑像震撼了。
根据清代《应州志》记载,净土寺建于金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其主殿大雄宝殿,也就是我们所观看的这座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为单檐歇山顶。殿内有清代壁画,内容为佛,菩萨,弟子等。据文献记载,净土寺原来还有山门、舍利塔、天王殿、钟鼓楼、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等诸多建筑,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因后来的历史原因,大部分建筑被拆毁,如今我们只能看到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大殿内最吸引人的便是这座建筑的顶部藻井,被称为是“天宫楼阁”,梁思成先生曾称赞其“构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珑细致,超类绝伦,是国宝一绝”。
我们之前对藻井的印象都是只在顶部正中设一藻井,但此殿以梁袱划为九格,分作九个藻井,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斗四、斗六与斗八藻井。其中殿内最正中的斗八藻井最为繁复精美,也是全殿最大的藻井。是金代“天宫楼阁”藻井的代表作品。据介绍,这种斗八藻井的最下层为方井(也就是方形),方井之上安三跳(即三层)斗拱以承平座,平座上置勾片栏杆。方井四面正中各开一门,作天宫楼阁。天宫楼阁为小木雕刻,戗脊、梁架、立柱、斗拱无一不是按当时的建筑比例尺度缩减所作,甚至小到鸱吻、角梁套兽这类装饰都精雕细刻,细节之精致令人赞叹。方井之上为斗八藻井,八角井及角蝉内皆安斗拱,并于角蝉内绘制龙凤图案。八角井正中绘有“双龙戏珠”,为木浮雕作,而其他八个藻井正中图案虽然也是“双龙戏珠”,但皆为贴金绘制。藻井上的楼阁与斗拱上的小斗皆贴金,压槽板涂红,斗拱饰绿彩,这些色彩组合起来便构成了富丽堂皇的“天宫楼阁”藻井。
关于“天宫楼阁”,潘谷西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对其的定义是:“用小比例尺制作宫殿楼阁木模型,置于藻井、经柜(转轮藏、壁藏)及佛龛(佛道帐)之上,以象征神佛之居,多见于宋、辽、金、明的佛殿中。”山西现存的以天宫楼阁作为室内装修手法的宋辽金建筑除了净土寺大雄宝殿藻井外,还有我们在第一天到达大同市参观的华严寺薄伽教藏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