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歌,家喻户晓。是一首为了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已有多个版本,而上面的版本则是流通最广的一个。字里行间让人们感受到冬去春来,诗意绵长的美好。
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发挥着指导作用,同时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与文化观念,饱含了中国人对自然时序的敬畏之心。节气,在四季的轮回中映射着自然的变幻,在岁月的更迭里孕育出规律的完满。
可是二十四节气为什么向来都那么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先科普一个小知识,到底什么才是农历?
农历是中国汉族传统历法,又有夏历、汉历等名称,是一种阴阳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而24节气属于农历,不属于阴历,也不属于公历。因为节气对应地球公转位置,所以相对而言对比农历月份更能准确地反映气温的变化。
如果计算方式一成不变,肯定会导致一定的偏差,每百年就会偏差一个月左右。所以节气的具体推算方法也被修改了多次。
从汉代以来,节气的具体推算方法改变了近百次,节气的定义大体改变了一两次。
不断的修改和订正不仅没有破坏原有的诗意,却更增添了严谨与庄重。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二十四节气被人们奉为圭臬,它与自然时间相协,又赋予自然时间以人文色彩。
“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它是实用的,千百年来农作物生长收获的循环体系被蕴含其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它是诗意的,四季的风吹来,诗行在岁月里浅吟;“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它是禅境的,从容恬淡中自有华夏人与自然宇宙契合的智慧。
这是在人间烟火气里行走出的独特,是北雁南飞春红秋黄中蕴含的奥秘,是祖宗藏在光阴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它是中国人的乡愁与情怀,在如梭的岁月中起舞弄清影,知天时,顺四时,择时日。
它也将继续在岁月的时空中穿梭,越过历史与未来的长河,永远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