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要说周日的“爱的语言学习成长”小组中发生的一个细节。
在对《非暴力沟通》的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进行讲解、讨论和练习完后,两个半小时过去了,接下来的环节更自由些,一个学员说到了对自己的期待――希望以后的沟通中如果出现大的情绪波动,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有可能用“爱的语言”进行沟通。
我:我听到你说要“管理”情绪,为什么呢?“管理”指什么呢?
她:就是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尽快平复下来,否则我是无法用NVC四要素进行沟通的。我老公就曾经说过“你这心理学咋学的?!还这么大火气!”
所有人都笑了~~~
(我本来是想说:非暴力沟通不是专注于如何遣词造句去说话,而是一种理念和习惯的改变,是注意力的转移,是用那份愿力在生活中践行的过程……可是我决定转个方向)
我打趣道:告诉你老公――心理学可没教我做个“老好人!”心理学就是教我有火就发,发着发着火就少了!发着发着爱就多了!
所有人又都笑了!(我那话是有道理的好不好!)
这时我想到基于自己的经验曾说过的一句话――恨宣泄掉后,爱才能流动起来。
对于我们的负面情绪,很多人不仅不能认识和体会他,而且对他有抗拒和评判,觉得他不好,不该有,进而觉得产生情绪的人也是不好的。就像老公说的,心理学是咋学的?!学到谁的肚子里了?!你学了心理学还发脾气!也许妻子听到的是――我不行,我不够好。
殊不知,情绪只是个无辜的小孩,饿了就会哭,吃饱了就会满足地挥舞着小手小脚,没有好坏对错,饿就是饿了,哭是个信号,告诉妈妈我饿了。如果饿了也不哭,那不更麻烦了。写到这里让我想到那些因为抑郁症而自杀的个案。其中很多人也许因为关系中的创伤或母婴关系的问题或家庭模式的问题,导致愤怒和攻击性无法释放或不敢释放,转而攻击自己,以至于最后将自己杀死。所以看到能畅快表达愤怒又没有内疚的状态,也是很爽的一件事。所以就有了在小组中,活动最后一个环节有一半的成员在对自己的妈妈表达愤怒和攻击,这个过程没有而且不会遭到道德评判。
“妈妈”除了是爱的代名词,现实生活中也成了焦虑、管控、越界、恐惧的代名词,很多孩子是在长大后,成家生子后才有勇气或者说才到了反抗和表达愤怒的时候,试想如果愤怒不表达,如果依然在妈妈的操控下不能做自己,那与妈妈的关系会真正亲近起来吗?隔在母子间的那堵墙能用孝心和内疚消融吗?答案是――不可能!
对于情绪和感受我们看到他、允许他,我们去觉察那是什么、来自哪儿 即可!当我们有了觉察和了解自己的能力,离理解对方的能力就不远了。
对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多一份敬畏和允许,不去轻易评判、不去以爱为名侵犯,做自己也允许别人做自己,那将是一番什么景象呢?……(杨慧敏正走在这条充满生命力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