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与唐渝勇老师电话聊天,交流了关于“学”和“习”的认识。
关于学习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歪解学而》。
唐老师认为,“习”成为一种习惯,到了不习就不舒服的地步,就“悦”了,并举了读书,思考,锻炼的例子。
我认为这是结果,很多人难以养成习惯。
“习惯”的背后有一系列的过程。
就读书而言,我的体验是快乐的,也是每天至少读三五万字,也算是习惯了。
再比如,写作,我的体验也是快乐的,遇到生活中的事儿,业务上的事儿,总喜欢动笔思考,也算是习惯了。
又如对于艺术和体育锻炼,我的体验是快乐的,每日总不由自主地投入一段时间,也可以说是习惯了。
我把这几种习惯抻开看,敲碎看,发现了几个共同的特点:
1,做这些事情,心情和心理是舒畅的,放松的,这类事情我没有负面情绪。
2,做这类事情,我是安静的,是专注的,处于一种宁静沉思甚至忘我的状态,我想这是心理学家所谓脑内处于阿尔法波的状态,大脑会分泌脑内吗啡内啡肽的令人快乐的物质,这也许是快乐的生理物质基础。
3,令我乐趣最大的是,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整个人处于“悟”的状态,看了一段文字,身子斜仰,对着天花板发呆,那段文字反复在脑袋里咀嚼,突然尝到甜味,豁然开朗,击节叫好!自己想明白的事儿,怎不令人愉悦?!悟,本身就快乐,更不用说悟的结果了!
4,但有所悟,用在生活中,启发更多的悟,得到更多的经验,又提炼了出来,付诸文字,就好比赚了好多银两,每每看到,怎么不让人快乐?!
所以,我觉得习惯背后的心理过程,最值得注意,把这些都想清楚了,那么就可以引导孩子,方法也就很明了了——
在陪伴中,有意识地对这几个过程进行干预和引领。
厌学的孩子,每日陪伴他的情绪,使累积的情绪能有所抒发;
调整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放松程度;
把认识和学习对象的魅力展示出来;
尽可能地营造悟的空间和机会,陪孩子一起悟!
把握这几点,就能把握时机,就能顺其自然地对孩子进行引导。
教育的功能也能最大化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