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知道,在这个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写“养儿防老”会被人骂的。
不仅是年轻人会骂我,骂原来生孩子是有私心的,道德绑架。
而且同龄人也会骂我“痴人说梦”,这年头还有“养儿防老”旧脑筋,旧观念。
没办法,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出生。
我出生在苏北农村,一个传统的大家庭。
我父亲是兄弟姊妹8个,母亲家那边是7个。
从小,我就目睹父母不仅要照顾我们兄弟姐妹5个孩子,还要操心各自的弟弟妹妹,并且照顾80多岁的外公。
大舅去世后,外公要么去大连二舅家,要么就住在我家,一直到92岁去世。
并且,外公得了前列腺炎,大小便经常失禁,年轻的二嫂帮我母亲一起给外公换洗衣服。
父亲在外面放养鸭子,二哥在外地打工,身体瘦弱的母亲一个人根本扶不起跌坐在马桶里的外公,他身高1.75米,140多斤。
我高三毕业,母亲患癌;刚大学毕业时,父亲又检查出癌症。
大姐,二姐,二哥二嫂在轮流照顾生病的母亲、父亲,带他们去医院看病、住院、开刀……
2
在老家医院化疗一次的二姐决定去上海去做2个月的放疗,以及第三次的化疗。
二姐的大闺女,我家外甥女,一个人带着二姐二姐夫,在医院附近租了房子。
顶着40度的高温天气,给他们置办了做饭、炒菜、炖汤,打果汁的厨房炊具,以及油盐酱醋,还租赁了一辆平时可以代步的电动车。
二姐夫可以骑着去附近市场买菜,给住院的二姐送饭送汤……
看着大外甥女发来的视频,我心里满满的感动。
谁说养孩子没有用?
谁都有年老体衰,生病的时候,两个60岁的人,从盐城到上海,就像我从青岛跑到波士顿一样,看什么都是满头迷雾。
外甥女说,早上五点多钟就从住的民宿酒店起床,唠叨退房,到租的房子住……我都给他们安排好了,唠叨的我头都炸了……
外甥女描述的画面,我真有体会。
我们以前是孩子依靠的父母、转眼间成了依靠娃的“老年人”。
只有通过不停的催促、唠叨来释放不断袭来的衰老的无能感,无力感。
就像我,在出发去波士顿前一个多月,就天天催促娃赶快给我确定好租赁的公寓,我好知道带哪些物品,少花钱呀……
等我到时,娃早给我安排的井井有条,新被子被褥、矿泉水,以及做饭的锅碗瓢盆,油盐酱醋……
3
9年前,二哥在上海开大卡车突发脑溢血,好端端一个家庭支柱一夜之间就成了半身不遂的残疾人。
侄子才高一,嫂子平时就是照顾孩子,没有工作也没有收入。
是我家大侄女站出来,平时与妈妈照顾躺在家里的父亲,还要补贴上高中的弟弟。
本来在侄女考上高中,又坚决退学后,没有给弟弟做好的榜样,我心中充满失望。
从小看着长大,成绩优秀的娃,到青春期突然变了一个人,想去打工,不愿意读书了?
在家庭重大变故面前,在学习上退缩过的侄女勇敢站出来,承担起这样一个重任。
我经常想,这么多年来,古人说“养儿防老”,咋到了现代社会,文明越发展,有的人的观念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呢?
比如丁克潇洒一生,觉得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了,以后老了有保险金,走不动了可以住养老院。
而在我看来,养孩子是一种人生体验。
养儿防老也不丢人,比如我二哥、农村保险,40多岁就失去劳动能力,靠社会保障金根本支持不了读书的小儿子,幸亏有个闺女可以帮衬。
而且,在失能的日子,两个孩子也是他身体恢复的动力,能量源泉,他没有理由放弃自己。
经过这么多年的锻炼恢复,二哥现在可以给上班的嫂子做饭,照顾好自己。
二姐生病时,有2个闺女在身边跑前跑后,嘘寒问暖,战胜病魔的心理动力都不一样。
二姐二姐夫也是有养老金的人。
有钱能买来如自家娃这样的体贴呵护,事事周全吗?
对于生娃,年轻时候就想生两个,被政策限制了。
我现在还是这个观念:生孩子,至少生两个。
从小孩子们可以相互陪伴玩耍。父母老了,两个孩子也有相互照应,一大家子其乐融融,“老有所依,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