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和古文家。他作诗不多,其中的题画诗,构思新颖别具一格。兹录其两首。
杂题(一)
芦荡不可见,竹鸡亦好听。
绝怜归路迥,溪暗一林星。
【注】 竹鸡:—种鸟,生长在江南山地。这两句说:竹鸡隐藏在芦苇荡里,却听到它的鸣声。绝怜:爱煞。迥:远。这句说:傍晚时分,树林上空出现了星星,它们在溪水中的倒影显得很幽暗。
杂题(二)
水榭萧萧弄薄寒,哦诗偎热碧阑干。
江南江北多红叶,画与词人一路看。
【注】 水榭:建于水边供游赏休息的房子。萧萧:风声。薄寒:轻淡的寒气。 ②哦:吟。偎:贴近,靠。红叶:枫树叶,入秋以后变为红色。
陈三立(1852-1936),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湖南巡抚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早年曾随父参与维新运动。戊戌政变后,隐居南昌。
晓抵九江作
藏舟夜半负之去,摇兀江湖便可怜。
合眼风涛移枕上,抚膺家国逼灯前。
新声邻榻添雷吼,曙色孤篷漏日妍。
咫尺琵琶亭畔客,起看啼雁万峰颠。
【注】此诗作于八国联军之役后的第二年,即一九O一年作者南归途中,这时清政府已与各侵略国签订了辛丑和约。九江:今江西九江市。 藏舟句:《庄子·大宗师》篇中说:将船藏在山谷当中,可以说很牢靠了,可是半夜里有力者把它背了去,而糊涂的人还不知道哩,因为作者乘的是夜行船,清早不知不觉地到达九江,所以用了这个典故。同时也有把这只船作为中国的象征的意思,时局艰危,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随时有覆亡的危险,而许多人还朦然无知,所以有下一句的感慨。
摇兀:摇荡。膺胸。这两句写夜来久久不能成眠:刚刚一合上眼,风涛之声就来到了枕边;摸着胸口,国仇家恨,一一在灯前历历地显示出来。鼾声句:宋太祖赵匡胤说过∶“卧榻的旁边;怎能容得别人鼾睡呢”这一方面是实写夜来旁边床上有人鼾声如雷,一方面也是隐约地指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孤篷:指作者所乘有篷的船。妍:美好。这句说:在晓色里,旭日透过船篷的缝隙照射进来,分外美好。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古代以八寸为咫。琵琶亭:唐代诗人白居易贬官九江,在江畔送客,听到船上有女子夜弹琵琶,作《琵琶行》诗,后人因在江边修了一座琵琶亭。这句作者以白居易贬官流落江湖自比。 末句说:起来看雁群鸣叫着飞越过万山之巅,表示归心的不平静。
乘船夜行,清晨抵达目的地,这本来是一件平常的事,可是作者把个人的身世之感,更重要的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组织到诗里面去了,这就使它具有了较为丰富深刻的内容。全诗即景抒情,语含双关,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