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女性,就像玻璃橱窗后面的蛋糕,竭力展示着诱人的品相,要是在保质期内没有人出钱把你买走,就会“砰”的一声被扔进垃圾桶,周身还糊着黏腻的包装纸。
当我们从热烘烘的烤箱中被搬出来,也同时按下了我们青春的倒计时定时器,我们必须赶紧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出手,否则就会从此陷入不堪的境地。
如今,年逾30的我依旧单身一个人,父母脸上的每一条皱纹似乎都在诉说着女儿嫁不出去的沮丧与忧愁。
为什么一定要结婚?
对于这个问题,父母的答案永远是:我们已经渐渐老去,眼看着也不能陪你到永远,所以你得找一个人,一个能够相互扶持互相照顾的人,这样我们才能放心。
这么看来,婚姻旨在构成一种联系,形成一种捆绑的关系,意味着结了婚的两个人从此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本质是本来由父母承担的养护工作被转移到与自己结成婚姻关系的那个相对方那里,比如小时候是父母要挣钱养活我,嫁了人是丈夫负责挣钱养活我;小时候生病是父母陪在我身边照顾,嫁了人就是丈夫在身边照顾。
一直以来,“嫁出去的姑娘”都被认为是“泼出去的水”,嫁了人的女人似乎自然而然就剥离了与娘家的关系,成了婆家的人,最主要的就是以后姑娘的饭可以不必在娘家吃,而要在婆家吃。丈夫和婆家负责姑娘的衣食供给,自然就算是婆家的人了。
虽然这个时代男女的社会分工已经没有那么显著的界线,女性可以工作,凭借自己的劳动来赚取工资,不再需要依靠男人来获得食物、衣服这种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但是女人还是需要通过嫁人来换取一种保障,也许是在自己卧床不起的时候可以送我去医院,也许是在我饥肠辘辘的时候可以帮我端一碗热汤。
在那些深爱着我们的人看来,一个人的生活是荆棘密布不可想象的,特别是一个女人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的狂风骤雨简直太让人心碎了,有一个强壮有力的男人陪在身边多少是个帮手。
可惜,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婚姻完全是一个虚假的概念。基因的本能是让自己的物种在自然竞争中存活下去,并且存活的越久越好。基因不在乎男女双方是否有一张合同,一张结婚证,它只想不停地复制自己,以提高这个物种在世界上的存活率。所以对基因来说,它只知道交配,只需要交配,婚姻是个什么鬼?婚姻只是逐渐脱离蒙昧粗野以后为交配行为盖上的一块遮羞布,让交配行为完成从生物本能向社会需要的合法化进阶。
要跟什么人结婚?
从本能出发,作为承担基因流传重任的一方,我要选择一个对象与自己一起完成生育的工作,最起码是我得愿意与之发生性关系,从而繁衍后代。最起码,这个对象能够充分激发我的雌性荷尔蒙,让我有与之共处的欲望。可惜这种来自性的吸引力完全因人而异,也没有精确量化标准,完全来自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这种感觉会牵引着我向对方靠近。
超出本能以后,人们在选择结婚对象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更多。比如长相是不是看得过去,性格有没有致命缺陷,有没有不良嗜好,有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有没有上进心,有没有发展前途,能不能够懂我,是不是对我好……
盘算下来,这样一个才貌双全,心地善良,热爱劳动,懂得浪漫,积极上进,家教良好,前途光明的对象,我想大概只存在于完美的计算机系统当中。家人、朋友、亲戚、老师、同事,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告诉你,“姑娘你不要眼光太高,人好最重要。”
每每此时,我当真只觉无言以对。我当然明白人无完人的道理,但是谁能告诉我“好”是个什么标准?我一向认为所有涉及价值判断的命题从来都是各花入各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喜欢当小公举,就会认为每天把你捧在手心里的男人是好男人;你喜欢帅哥,就会觉得眉目清丽,身材挺拔,外貌俊朗的男人是好男人。况且,价值判断这个东西本来就是随时会跟着社会风气、生活经历、文化层次等不断发生变化的,世界上并不存在具有普世意义的“好”。
在我看来,无论是结婚的下限(生育)还是结婚的上限(互相扶持),只需要满足一点,那就是你得能打心底里愿意跟对方一起生活,至于你为了什么能跟他一起过,一点也不重要。
嫁不出去就要打折?
30岁,对一个普通女人来说,基本上已经是嫁人的最后期限。如果在这个岁数还没有出手,很可能这辈子也很难嫁出去了。
为什么30岁是单身女人的毒药?人家舒淇、林心如不都是40岁才结婚的吗!“可惜你不是明星啊,你一没傲人的长相,二没可观的收入,三没显赫的家室,你跟人家有什么可比性!”我的朋友就是这样劝告我的,“普通人就得过普通人的生活,该结婚结婚,该生子生子。”
可是问题又来了,什么时候就是“该结婚”的时候?这个时机怎么拿捏?从生命体征来看,在我约十二三岁的月经初潮的时候,已经表明我具备了生育能力,我是不是就该结婚了?可是法律不允许啊。中国大陆法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是不是我过了20周岁就该结婚了?可惜那时候的我还在读大学,我的当务之急是要争取一张文凭。等到大学毕业,结婚就成了个事儿,就突然到了该结婚的时候,铺天盖地的相亲对象迎面而来。
“要趁年轻赶紧找呢,年纪大了就不好找了!”“男孩子还能拖一拖,女孩子可是拖不起啊!”“你还嫌人家给你介绍麻烦,过几年想让人介绍人都不给你介绍了!”就这样像走马灯似的,年年月月去相亲,还是落到了没人给介绍的地步,女人就像过街老鼠,成了亲友眼中的异类。
我的朋友不堪嫁人的压力,无力的问我:“你觉得我嫁给一个秃头的老男人怎么样?”我当即表示,好好一姑娘为啥就得嫁给这么个人?她说,“我实在不知道还能不能等到那个我喜欢的人,要是万一没等到呢,我并不想孤独终老啊。而且父母也太发愁这事儿了,让我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挑三拣四的了,我是不是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想法?那个人除了丑点,其他都还好。”好吧,“那你愿意跟他一起生活吗?”她说她不知道,也许感情可以培养?
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爱意真的让人悲从中来。就算我没有在规定期限内把自己嫁出去,我就一定得把自己放的一低再低吗?想想看,超市货架上兜售过期打折商品的时候,那些争相购买的客户是怀着怎样的心理呢?他们愿意买一瓶明天就过期的酸奶,一是不追求或者追求不起较高的生活品质,二是贪小便宜,三是上了年纪没有仔细研究生产日期。总之,这一购买行为全无一点品牌忠诚度可言,大多都是冲动消费的产物。
我不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嫁人是个好选择,他们在这个时候愿意接收我,我的标签只是“女人”,经年以后,有个一儿半女,建立了一种所谓亲情的联系,我的标签就变成“孩子他妈”,压根跟我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半毛钱关系,即便我们生活到老去,他愿意与我相依,那大概也是因为我曾经为他提供了服务。
我知道,从古至今人类的长河中不可胜数的夫妻都是在这种婚姻中过完了一生。只是,生命如此珍贵,我但求在有生之年能找个心里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