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之十有八九,然一读苏词,豁然顿悟,心胸舒阔,且论我最喜欢的古诗词便属苏轼的《定风波·三月七日》。
此词作于公元1082年,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想象一大早与一群朋友出去聚会,兴致正浓时突然下起大雨,同行友人皆狼狈地去寻避雨之处,唯一人拄着竹杖,履着芒鞋,任凭风吹雨打,依旧缓步而行,或有人笑其痴癫状,却是他人不解其中味,那闲庭信步的潇洒,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体会呢?词作上片呈现的东坡风雨披蓑行吟图,是何等的超然从容。
苏轼作为我一直仰慕钦佩的词人之一,更多是基于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19岁中进士,正是年轻气盛,春风得意,可以大展身手之时,却遇到一连串挫折打击,一生颠沛流离。政治上乌台诗案、党锢之祸给予他致命打击,但他丝毫未气馁放弃,反而发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释然慨叹,这是多么淡定的心态,风风雨雨又如何,一身蓑衣照样笑傲人生。
下片面对雨过天晴的景象,作者有所顿悟,自然风雨既属寻常之事,社会人生中的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呢?回首适才烟雨凄迷的行经之处,词人写下“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佳句,这又是经历怎样的坎坷无常,看透人生后才能发出的如此宠辱不惊的潇洒一叹。
以前曾向往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可如今想来,终究不过一场痴人说梦,只能停留于桃花源记般虚构的美好世界吧。面对现实,这种隐逸归林的心态显得消极颓败,只会让人更加毫无作为,由此看来,苏轼才是真正晓彻世事人情、洞明为人处世之道的高人。
纵观全词,词人由眼前风雨既而联想到整个人生,所呈现的那种搏击风雨、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人生态度是我最欣赏该词的原因。听雨吟,且徐行,惬意悠然,不惧风雨,淡定前行,很多人向往的美好场景,看似简单,然而真正能够做到这样的人却少之又少。
就拿自己来说,早起晨跑,恰逢下起了沥沥小雨,倘若现在无所事事地呆在卧室,必是会感叹这天气的种种好处,可一旦到了雨中,马上抱怨不止,且不说已经撑着伞在跑了,却还是被雨水搞得浑身湿漉漉的,可真难受。果然,自己还是一身包袱,远远达不到苏轼的境界。
所以,这首词带给人的感觉更多是一种心灵寄托,常人都希望有苏轼的那种豁达,却又无法真正放下荣辱得失,去云淡风轻地看待一切。虽然生活会充满艰难困苦,自己也依然患得患失,但这首《定风波》能给予人美好的希望,慰藉人们的心灵。的确,我们无法做到苏轼那般的超然,但至少我们可以拥有积极乐观的处世心态,毕竟,笑对生活才能笑傲人生。
何妨吟啸且徐行。此刻,就让我想象自己正在雨中漫步,让料峭寒风吹醒我的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