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手机控
By:叶浩Out-Man原文发布于:2010-11-22 21:04:31
我做过以下尝试:
一整天不带手机,手机一个月不开通上网,删除手机上所有游戏,等。试图借此戒除手机瘾,效果显著但不能持久。
只要手机在手,无论是在走路,坐电梯,上课,吃饭,聊天,没事可做或者有事但不想做时,都会自动地每隔数分钟掏出手机看一眼,看过之后别人问时间,自己还是答不上来;会上一下qq看看谁在线,但只是看看而已,自己是隐身;会进一下空间看看有谁更新了日志或者心情,浏览一下被大家转来转去的日志;会上腾讯网漫无目的地被广告和不需要的信息填充双眼。并且只是填充视网膜而已,它们如同手机屏幕上的电子时钟一样,甚至不能进入大脑。
身边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手机。手机qq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资讯平台,我们通过它获得信息、发布信息、与朋友甚至陌生人交流。而这只是手机功能的一个方面,我用手机来听音乐、上网、发短信、打电话、查单词…手机功能丰富得使我像草一样的无法自拔。
我并不是想要批判手机或者批判自己,只是觉得手机剥夺了我们的孤独感。特别是抽丝一般地抽走了每天那些零碎的空闲时间,那些本来应该用来更深刻地体验到空虚的分分秒秒。手机使得无聊这件事变得不再令我们感到警惕和难以忍受。
没事做时,你会在脑海里闪过”真无聊啊”的念头,然后,掏出手机…
或者正在做事,比如听课时,你会在心底抱怨”讲的什么呀,没意思”,然后,掏出手机…
我想强调的是,其实大脑在闪过”真无聊”、”没意思”这类的感受之后,正是表明大脑要往下一步走了,比如思考下一秒”做点什么呢?”或者回想上一秒”做过什么了呢?”这样,思路走下去,思维会开始启动各种可能性。
然而,口袋里触手可及的手机扼杀了这些可能性。使得在入睡前、泡脚时或者蹲厕所时,诸如此类的时间段里,那些原本可能产生各种想法的脑细胞,殊途同归地选择了下意识的动作:掏出手机…
所以,手机控可以解释为:手机使大脑变得没空。
本周推荐:电影<搏击俱乐部>
上映时间:1999.10.15
在搏击俱乐部的初期阶段,暴力还不是毁灭性的力量,如果说它毁灭了什么的话,就是在打斗的时候毁灭了每个人那种虚无缥缈的不真实感,毁灭了虚无带来的痛苦,代之以肉体痛苦的快感。这些博击俱乐部的成员们此时有些像集体修炼的苦行僧,通过一次次肉体的痛苦修行,使他们对肉体痛苦的信仰更加坚定。
搏击俱乐部更像一个医院,而暴力是药,搏击是精神疗法。更确切地说,暴力是兴奋剂,它与吸毒的作用是一样的。它们都是用幻觉和模拟的体验使人逃避现实。这种相互分享并且上了瘾的暴力,终将蜕变扭曲。上瘾就意味着被自己之外的东西、被自己的欲望和要求所控制,成为它们的奴隶,就意味着生活的自主权被阉割。现代人的精神悲剧就是,当他们自我搏斗、脱离了一种精神上的奴役的时候,不知不觉又进入了另一种奴役;他们期待一种精神毒品使他们脱离自身的麻痹,不幸的是,这种精神毒品使他们更加麻痹了。
当泰勒的理想慢慢成为现实,整个世界都在宣泄,都在革命。可是在人们找寻自然本色的过程中,随着欲望的不断成长,搏击俱乐部成了不可思议的暴力组织并且走向了不可遏制的深渊。当人的暴力本能和欲望本能被唤醒的时候,没有什么能阻止这个精神怪兽。搏击俱乐部本身是对暴力本能的歌颂,也是对暴力本能的诅咒,因而这场所谓的“革命”最终也只能以妥协告终,毁灭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新生。
引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