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终于翻完了《写出我心》的第一遍,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很久,曾经一度觉得读不下去,其实作者文笔(或者说译者的文笔)其实是很好的,行文流畅,甚至可以说是难得的好。但是我觉得这种书其实要边实践边读的,否则很多点领悟不到。
作者教了几十年写作课,她深知在写作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去解决。说起解决,作者的所有方法可以总结为一句:坚持写,不管写得多烂姑且写,但是要全身心地去写,还要常复盘(坚持、投入、反省、改进,这应该是世事共通之处)。书中提到了很多很多问题,作者也分享了很多自己的经验和她的朋友、学生的经历,对于开始写作的人来说很有参考价值,其中有几点让我挺有感触的。
其中一点是,写作一定要坚定、自信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哪怕这个观点在别人看来是不对的。作者在书中提到有一天偶尔发现自己写的文章中有很多不清晰的表达,后来反省觉得这是作为女性的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后来就渐渐练习将这些暧昧表达都去掉,从而让自己的文章读上去更清晰。当时我也反省了自己的表达,由于自己学习日语的原因,说话总是很暧昧,自己的观点很少清楚地表达出来,总爱绕着弯说什么理由,加上好多“可能”、“也许”、“好像”之类的词,于自己来说其实是为了表达一种婉转,让对方更容易接受(这应该和大家印象中的日本文化是相近的)。但是不知不觉中,自己的思维方式也变成了模糊不清,就像一团浆糊,说出来的话也不清不楚的,很少受到重视,自己也不愿意去承担责任。
刚刚我脑子里闪过一个词“掷地有声”,如果是有决断、清晰明了的表达,那一定会有这样的效果吧。但是如果表达中多了很多“好像也许大概”,发言者本身都这样没有把握,相信听者或者读者也不会把听到的太当回事,最后就是“落地无音”。所以我现在说话或者写文也尽量避免暧昧的表达,如果没想好就不说不写,如果说出来就勇敢地承认这就是我的观点,我的观点就是这样这样这样的。我发现这样反而会让别人容易理解我想说的内容,最明显的变化是在部门会议上领导很少再追问我:“是什么意思?没太听懂”了。
以上说的是一个态度姿态的问题,那么肯定有人会说:“那我确实想表达一个观点,但是这个观点我又不能完全肯定,那么只能用也许好像大概啊。”是的,我也认为这是很理所当然的情况,但是我们可以明确地说出来“我现在不肯定也没有进行验证,但是我认为有这样的可能性,巴拉巴拉巴拉”,去掉这些暧昧的表达,我们才会“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世事无常,凡事不能说死了,我们其实是离不开“也许大概可能”的,不过我们可能更好地利用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