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秋叶大叔的回答,使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渐渐成型了。我用一些比较“互联网”的方式去解构重构了一下这件事,有了以下看法:
相对社交权重
相对权重就是,比如你和你的老师,那么你的老师肯定是在某些方面比你强,所以成为你的老师,在这段关系当中,正常情况下,他的权重是比你高的。
怎么去提高相对权重呢?
这个时候为暂时不去发明过多的指标,就拿一些sns网站的算法进行举例:如果你在用微博的时候,它会向你推荐好友,在此之前它的算法会计算你的共同好友比例、还会计算你和一个用户之间的互动次数以及兴趣相似度。
我们再拿刚才那个师生关系来举例,去重新理解一下师生关系。
当你和你的老师,比如说做到了上面三项的时候,你的相对权重就提高了。如果说之前,老师让你干嘛就干嘛,现在反过来老师也愿意去帮助你,(我们在这里将社交福利简单的总结为“帮助”,本文不抠字眼,不抠字眼~)。即使你只做到一样,比如互动次数,你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跟老师互动次数很多,也会很容易成为一类人,被戏称为“teacher's pet”。
绝对社交权重
绝对权重就是将你放在社会当中,你配置所有资源,或者社交的能力,综合就叫做绝对权重。(我们在此处并没有使劲抠字眼,大家懂就好了~)和一个绝对权重较高的人社交,是需要较高的成本与之匹配的。
但是,也有这种情况,比如说,如果马化腾去上英语课,老师是口语特别好的蜜思张,那么蜜思张的绝对权重很可能是没有马化腾高的。
提高绝对权重的办法:
展开来就太长了,只点一下稀缺:同质化会使得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是,有价值圈子中的权重被稀释了,社交福利难以集聚。难以提高自己的绝对权重。
这个时候,给出的方案是选择一个自己的特点比较罕见的圈子,创造因为稀缺性而产生的社交福利。其实这里已经发生了我们后面一节要讲的一个相对权重和绝对权重转化的一个玩法,剧透了。
接上面的例子,对于一段师生关系,在正常的知识传授之外,相对于马化腾,蜜思张是更可能得到社交福利的那位。
不知道大家理解没有,蜜思张,比普通的其他人更能够得到这样的社交福利,以至于很多人愿意付出很多来走到蜜思张的这个位置。虽然蜜思张并没有在马化腾的“圈子”当中,但是因为这种师生社交关系的存在,有了一定的相对关系的权重。
这就引发了以下的一个话题,还有几种玩法的解析:
权重以及成本
之前说这个绝对权重的概念和相对权重的概念,如果我们把它结合在一起应用,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新的关于社交和成本的看法。
比如说一个考上清华的同学和她一个成绩普通的高中同学,那么在同学当中,考上清华的同学,相对权重比这个普通同学要高很多。
同时,这个考上清华的同学比他在清华的老师来说相对权重不那么高。而且很可能的情况下,他的绝对权重也是不如这位老师,甚至不一定比他的高中同学成本高多少。
我们知道,绝对权重可以代表着一种绝对的高社交成本。接触老师是较高的,但是接触一个清华的学生,所需要的成本很可能是比较低的。同时他却拥有较高的相对权重带来的社交福利。
这个玩法很有意思,印证了我自己的一个习惯,喜欢在“接触成本较低”的时候培养一段关系”。也印证我们一句古话,莫欺少年穷!社交福利在同学圈中源源不断流向这位相对权重较高的同学,今后他成长为绝对权重高的人,指日可待。我们会推荐给这个清华同学几个方案,一是,提高你和老师之间的相对权重。二是维护你的相对权重高的高中同学圈,三是提高整合社会资源的(或者什么别的稀缺的)能力,提高你在大学同学中的相对权重(有的时候很简单,比如在美院中,有一些能接到私活的能力)。其实行为非常符合做事常理,不知道笔者有没有讲明白这件事跟成本的相关度,总之,这两个概念都是非常方便控制成本和进行效果预测的。
很多时候我们做高校资源的,老是说我要找”意见领袖“。”意见领袖“这么文学化的东西,执行起来困难重重,不用我多说。但是,如果你去抓社交相对权重,甚至你帮一些小朋友去成为有相对权重的人,是不是路子就更明确了呢?
还有粉丝经济,AKB48是一个典型的把相对权重攒大的例子。还有为何很多明星的经纪人都会去参与粉丝的事宜?粉丝群体为何都“歌迷会”、“歌友会”化了?价值变得更加明朗了。
当你去看例子,觉得都是稀松平常可想而知的事情,但是做起来一是无法控制社交成本,造成注意力的大幅流失,二是无法形成对社交结果的预测。试着从上面两个概念去理解,寻找突破,文章很多部分思路有点跳跃,还有很多部分没有展开讲,以后有机会!我更期待大家反馈给我更多的玩法!
关于稀缺:不一定提高绝对权重,但是没有稀缺,很可能难以在绝对权重上突破。
稀缺的自我,也要找到合适的圈子去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