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遇到困境怎么办?
1、面对困境,无论是抱着赌徒心理一条道走到黑,或者稍微遇到困难就改弦更张,又或者遇到困难就陷入消沉、自怜自艾,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
2、困境是留给你以后回过头来看的,不是给你现在看的。它是一道难题,是让你来解决的,而不是把你拦在这里,让你在人生路上从此止步。
3、人进入困境,是一步步从高层到底层走进去的,走出来的时候则要反着来,一步步从具体的做法中走出去。
在追求自己梦想的过程中遇到困境怎么办?这个问题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因为没有一种努力是不伴随着失败的。
先讲三种错误的做法,再讲两个应对困境的建议。
遇到困境,为什么这样做不对?
三种错误做法的第一种是赌徒心理。有的人遇到了困境,就咬牙切齿地下狠心,心里对自己喊一声,拼了!有雄心、有毅力、坚忍不拔,这都是好事情,但是不顾一切地蛮干,甚至带着忿忿的心态,赌上自己的一切去工作,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会陷入更深的困境。每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和自己较劲的。
有时会遇到这样的人,你和他下棋,他要是下输了,就会说,这一盘是我不小心,被你偷吃了车,再来一盘。然后,他越下越生气,一盘接着一盘地输。其实,他不是输给你,是输给了他自己。
更糟糕的是,当一个人开始以赌徒心理追求目标时,也会吸引来那些利用他的心理压力、迎合他的需要,趁机赚便宜的人。就拿刚才下棋的例子来讲,如果坐在你对面和你下棋的是这样一个人,你只要有点经验,很容易引诱他犯更多的错误。
第二种错误的做法是在成败还没有完全确定时,一看苗头不对,马上改变策略。今天有一个词,叫做“闪”,这个词本来不是贬义词,却成为了很多人做事情不愿意往深里做的借口。这类人做什么事情遇到一点麻烦就想着换一件事情做,这和前面那种一条道走到黑的做法恰恰相反。
第三种错误的做法和前两种都不同,有的人遭遇失败之后既不是一条道走到黑,也不是立刻换方向,而是会变得消沉,就如同被斗败的公鸡,打不起精神。其实这类人更多一些,不过大部分人最终还是会走出阴影,但有少数人却会从此产生失败恐惧症。
更糟糕的是,有的人会因此开始自怜自艾,总在想:我怎么就这么倒霉啊,我怎么就没有某某的运气好啊,我怎么就没有一个好爸爸啊……或者会想:如果我当初某件事做得稍微好一点,今天就不会这样了;我已经这么惨了,也只能认命了……等等。
面对困境,无论是抱着赌徒心理一条道走到黑,或者稍微遇到困难就改弦更张,又或者遇到困难就陷入消沉、自怜自艾,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
困境不是障碍,是需要解决的题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听听两位人士的建议。
第一个人叫做莱斯∙布朗(Leslie Calvin "Les" Brown),他曾经担任美国俄亥俄州的议员,主办过电视节目,写过很多书,成为著名的演说家。布朗生活事业都有成,但是他开始的条件其实比大部分人都差,用俗话讲,布朗就是“在起跑线上输得一塌糊涂”。
布朗是一位非洲裔美国人,1945年出生在迈阿密的贫民区,小时候是被养父母带大的。在学校里他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英语成绩很差,甚至留了一级,你完全想不到后来他写了很多书。长大以后,布朗的运气也不算好,他离过婚,得过癌症,但是他都挺过来了。克服了无数的困境,布朗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他的演说也鼓励了成千上万的人。
对于困境,布朗是这样理解:
首先,谁都会遇到困境。有些事情说出去别人觉得很普通,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就知道有多难。比如某个关键考试没考好,多年的努力付之东流;家里人生了病,却没有钱;有了孩子要抚养,配偶却撒手而去;或者人到中年丢了工作,这个年纪又很难再找工作……接下来的问题是,遇到困境我们应该怎么办?
首要的就是要正确地看待困境。布朗讲,困境是留给你以后回过头来看的,不是给你现在看的。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困境是一道难题,是让你来解决的,而不是把你拦在这里,让你在人生路上从此止步。当你走过这个困境,不论是如何走过来的,你回过头来看,就会发出两个感慨:一个是,困境不过如此,我是能够走过来的;第二个是,如果不是遇到了那样的考验,我也不会成为今天的自己。
布朗讲,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遇到过任何困境,那基本上也不会发生什么改变,今天的你和十年前的你没什么区别,十年后的你和今天的你恐怕也差不多。布朗有两句话说得非常好,我一直记得。
第一句是,“如果你挑容易的事情做,你的生活就将艰难”(Do what is easy and your life will be hard)。
另一句是,“你是你达成目标道路上唯一的障碍”(You are the only real obstacle in your path to a fulfilling life.)。
人在遇到困境的时候,需要慢下来想一想,把思路理清楚。但是不要有自怜自艾的情绪,更不要有怨气,或者把困境归结于命运。有些时候,你遇到困境,是因为你追求的目标方向或者做法出错了,而有些时候是你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应付当下的情况。
如何检查目标和做法的对与错?
如何检查目标和做法的对与错,一个用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思路来形容的方法。
计算机的程序是一层层嵌套的,一个程序中会有几个大模块,每个大模块中会有几个小的模块,小的模块里面会有一些步骤,一个程序的结构大致如此。

一个人做事,其实也是按照自己无意间设计的程序一步步来的。你今天陷入了困境,就如同程序陷入了一个死循环。那么怎么找到问题所在呢?
很多人这个时候就抓狂了,一会儿怀疑自己的方向错了,一会儿怀疑自己的方法错了,或者怀疑自己做得不好。没有一个系统的纠错法,东试试西试试,浪费了很多时间,就是走不出困境。
编程时查过错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经验,就是检查错误要从具体的细节开始。先看看小模块里的步骤对不对。比如,程序是运行到第一个大模块的第二个小模块时死机的,那先要检查的就是这个小模块里的步骤,而不是从头看一遍。如果这个小模块里的步骤没有问题,那么可能问题出在更高的一层。这时再去看大模块的设计是否有问题,这个大模块里面小模块之间是否有逻辑漏洞。如果还没有找到问题,就要再向上溯源,看看整个程序的设计本身是否合理。最后再考虑自己的方向是否错了,这个程序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你最初的想法。这种找bug的次序不能颠倒。
人进入困境后,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具体的做法是是否出了问题,这就如同检查小模块里面的步骤。如果做法没有问题,接下来要检查的是自己做事的想法是否有问题,这就像是在检查整个大模块的内部逻辑。如果还没有问题,就要考虑是否这件事就不该做,或者一开始想法就错了。这就如同检查整个程序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设计者的想法。
一般来说,具体做法上出问题的可能性最大,想法上出问题次之,方向上出问题又次之。人进入困境,是一步步从高层到底层走进去的,走出来的时候则要反着来,一步步从具体的做法中走出去。不要一开始就怀疑自己的人生,把一切推倒重来。这就像是跑程序的时候,第一个大模块的第二个小模块里面某个地方出现了死循环,不要上来就把整个程序删了。
什么时候最容易陷入困境?
第二个人的建议,NBA球星科比。有一次科比在采访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情。他讲,自己高中毕业后进入NBA,当时也算是新星了,结果有一次比赛前,一连5个球都没有投进去,这可丢人现眼了。要知道,科比在高中的时候投篮是非常准的。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觉得是什么原因呢?心理紧张?或者是运气不好?科比没有这样找原因。他讲,他意识到,是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以应付NBA高强度的比赛。
科比讲,他以前打高中篮球联赛,一年也就30多场比赛,平均一周一场,球员有足够的时间休息。而在NBA,一年常规赛就有80多场,加上季后赛,可能达到上百场,平均两天就有一场,腿都软了。投篮时腿都站不稳,就不要考虑进球了。科比讲,那一次他就意识到,他还没有准备好在NBA打球,要适应NBA,就需要把腿部练得特别强壮。当然,他后来不仅把腿练强壮了,还把各方面技能都提高了一大截,适应了NBA的比赛。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做数学题半天做不出来,再怎么咬牙做也没用,那是因为根本还没学好,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应付那道题。这时你能做的就是再去学。人一辈子,最容易陷入困境的是这样三个时间段:
1. 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开始工作,或者工作几年后换工作,这些时候需要新的能力,适应新的工作强度,你是否准备好了?
2. 从单身到结婚,从两个人的生活到有了孩子,从照顾一个小家庭到照顾老人,最后上有老、下有小,你是否准备好了?
3. 终于有一天你的身体不如以前了,你的精力和记忆力也在衰退,接下来怎样生活和工作,你是否准备好了?
如果这些时候你没有准备好,大概率会陷入困境,这些困境很可能就和你的能力不足有关。科比讲了一句话,很有道理。
他说:你可能并不足够了解自己,你的一些长处和短处还没有被你发现。当你遇到处理不了的客观困难时,可能是你那些潜在的短处在起作用,而你的长处没有得到发挥。科比还讲,遇到困难时,不要太理会外界的事情,找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该准备的能力准备好。这些思考和建议都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对待困境。
人在追求目标时都会遇到困境,别人的处境并不比你更好。这种时候,不要抓狂,不要赌,也不要沉沦。
记住布朗讲的那句话:你是你达成目标唯一的障碍。冷静下来想一想,自己是如何走入困境的,再一层层解套走出来。很多时候你遇到麻烦,是因为你还没有为新的环境准备好相应的能力。那就把它们准备好。
知识点二:坚持长期主义有多难?
1、明智的长期主义要注意三件事:明确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否值得,搞清楚我们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回报,明确长期主义需要长期的付出,拒绝诱惑。
2、要判断某件事值不值得长期主义的投入,一个方法是在思维上过滤短期的波动,直接触达未来的终点。
3、要坚持长期主义,必须要能够享受长期主义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一个人要想走得远,必须要享受走路的过程,而不是靠毅力咬着牙走。
长期主义是一个热门的词,但是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会陷入一些误区。要想真正做到长期主义,并且受益,需要搞清楚三件事情。
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否值得?
第一件事情是要能够看清楚未来真正的走向,追求的目标是否值得,它是否真如我们想象得那么好。

图中这条曲线是某一事物发展的趋势,它几乎每年翻一番,指数增长,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十多年。现在的问题是,它接下来的趋势是什么?如果只看这张图,你会觉得它完全符合指数增长的趋势。但实际上,接下来的情况不太妙,这条曲线完整的走势图是下面这张:

这两张图其实是思科公司自上市之后股价的走势。如果你在思科公司上市时投入1美元,在峰值时期能获得3000美元左右的回报,但随后它就陡然下跌,而且20多年再也回不来。其实在过去的20多年里,思科公司的表现并不算差,它的销售额涨了三倍,可以说它长期的业绩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的绝大部分企业都要好。
但是,由于思科公司相应的产业已经是夕阳产业了,扣除通货膨胀,它已经永远回不来那个高点了。如果谁在它的股票高点买入,又坚持长期主义,那么直到今天还在亏钱。
长期主义并不是只有增长这一个发展方向,要理解不是每一件事都值得用长期主义的策略去做。坚持长期主义,首先要防止自己追求一个海市蜃楼,陷在自己想象的美好未来中出不去。
我们要付出什么,又会得到多少回报?
要坚持长期主义的策略,需要搞清楚的第二件事情是,要搞明白我们付出的行动是否真的会带来指数级的回报,还是说只是线性回报,甚至是更慢的回报。
今天很多人热衷于考公务员,考取的比例比成功申请哈佛还低。就算能挤进去,如果我们看自己在这条道路上的发展速度,不仅不是指数函数,甚至连线性增长都不是,因为公务员升迁的时间间隔是越来越长的。
一个年轻人可能开始两年可以升一级,第二次就是五年升一级,然后可能是十年升一级。绝大多数人到这一步就到头了,个别能力强的人还能继续升,但再下次可能就是十多年后的事情了。这是对数函数级的增长。
还有的时候,即便能够获得指数级的回报,如果指数的底太小,那么能够实现总量翻番的回报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长到比我们的生命还要长。
比如你的投资回报是每年3%,那么你需要大约80年才能涨到10倍。就算我们真能活到100岁,但到那个时候考虑到通货膨胀,这十倍的收益很可能已经不算什么了。
谈论指数增长的人喜欢讲荷叶铺满池塘的故事,说池塘中长着荷叶,荷叶面积每天增加一倍,到第40天荷叶能铺满池塘,但在第39天,荷叶还只占了池塘的一半。很多人就觉得,我只要过了某个转折点,以后就是一马平川、飞速增长了。但问题是,你能坚持的时间有多长呢?还是用荷叶这个比喻,有的人一辈子到头,或许只能进展到35天的水平,那时荷叶才占了池塘水面的3%。
坚持长期主义要搞明白的第三件事情是,要明白坚持长期主义是要有所付出的,而最大的付出就是拒绝诱惑,可能还要放弃掉一些东西。这件事其实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当然,如果你能做到,一定要恭喜你,因为你已经成为了少数人。
凡事在开始以前多想困难的一面,反而容易坚持下来。把一件要长期做的事情想得太容易了,最后大概率是半途而废。
用长期主义的思维方式如何看待特斯拉?
A、B、C、D四位朋友的一次聊天。
聊到了特斯拉的股价。虽然在2019年特斯拉的股价已经涨了不少,但还不像2020年这么疯狂。2019年特斯拉的市值最高还不到1000亿美元,而到了2020年底,峰值已经超过了6000亿美元。
谈到这个话题时,最先发言的是D,他说,特斯拉股票的价值是零!对这个结论,我们当时也有些吃惊。不过D这样说是有根据的。他说,全世界汽车产业总体的利润率基本上为零,虽然有一些车厂挣钱,但也有一些赔钱,把盈利和亏损相抵消,好的年份和坏的年份相抵消,就是零,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了。
除了特斯拉这个例外,今天全世界汽车公司的总市值,基本上就等于它们所拥有的不动产。也就是说,企业本身没有价值。将来,即使全世界都用上了电动汽车,由于充分的竞争,汽车产业整体的利润率依然会是零,也就是说和今天一样,扣除掉汽车公司的不动产之后,企业的价值为零。而特斯拉几乎没有不动产,因此它总的价值就是零。
对于这个结论,先不要急着否定。D可不是浪得虚名,他在过去20多年里投资几乎没有失手过,在我看来,他是全球华人最好的投资人之一。
A、B和C三个人在中国的知名度并不亚于D,甚至一度在商业上更成功。认真仔细思考了D的推理,觉得有道理。A这时讲,制造业企业其实都不值钱,因此如果特斯拉只是造电动汽车,长期来讲可能还真不值钱。
A、C又考虑了另一种可能性,就是特斯拉能够率先实现无人驾驶,把卖汽车变成卖服务,这样一来,每辆车可以产生的利润将增加40倍。如果是这样的话,在去年的价格基础上,特斯拉是能涨的。
但是,做无人驾驶是一个非常漫长、而且起伏很大的过程。其中还有一个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谷歌。因为如果特斯拉做无人驾驶做不过谷歌,那将来涨的就不是特斯拉,而是谷歌了。当然这要很长时间才能知道结果。最后,一致意见是,只要同时投资这两家公司就好了,不管它们当时的股价有多高。
D对特斯拉的判断对不对,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思维方式——抛开各种干扰因素,一眼看到遥远的未来。A、C虽然保留不同的意见,但是看问题的方式和D是相同的。
D的另一个美国朋友早在2000年全世界互联网泡沫时,就看出了所有门户网站最终的价值就是那些报业集团的市值,因为它们做的是同一件事情。D在2000年还指出,网络游戏前途不可限量,因为人们对娱乐的需求会让受众每个月不断地花钱。事实证明D是对的,但是他说的事情15年之后才发生。D在15年前还投资了一个朋友,十几年如一日地支持他,那个人后来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创业者之一。
如何做到明智的长期主义?
D做了很多长期主义的事情都做成了,他为什么能做成呢?前面讲的三件事,第一件就是要判断清楚某件事究竟值不值得长期主义的投入。D的做法其实就给出了一个方法,那就是过滤短期的波动,直接触达未来的终点。所以,如果你在纠结最近一两年房价涨不涨、是否两年后有更好的买入机会,这种关注短期波动的想法就已经远离长期主义了。
再来看A对年轻人的建议,他每次都会给年轻人算这样一笔账:如果你一年收入是10万元,每年拿出1万元定投股票,年收益8%,那么你根本不能指望靠这种投资获得财务自由,也就是攒一个养老钱而已。如果你买房很早,那恐怕连这点投资的钱也没有了,那时唯一能指望的就是那套房子能够升值,以房子养老。
算完帐后,A讲,面对这种情况,年轻人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降低自己的欲望,接受这个现实。另一个就是投资自己,无论是在一个大单位、小单位、还是说自己创业,其实都还有很多机会。但你能把握这些机会的前提是,自己要不断进步,而不是做那些重复的工作。这其实就对应于前面讲的第二件事,要选好道路,明确这条道路回报究竟如何。
再就是第三件事,坚持长期主义要能够做到持续的付出,拒绝外界的诱惑。
长期主义的大敌就是经不住短期利益的诱惑。前面说到的A、B、C这几个朋友,他们投资的回报都比风险投资的合伙人或者投行的基金经理要好很多。原因之一是他们完全不在乎短期的得失,而那些职业的合伙人或者基金经理需要有短期回报出业绩。心态不同,结果就不同。
最后,关于坚持付出、抵御诱惑,提醒一点。要坚持长期主义,必须要能够享受长期主义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在上一封信里我和你讲,找一个和你能够一同立业的人成家,就是这个道理。
你或许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以你现在所处的位置经过努力也能够达到这个目标。但如果你的配偶天天和你聊房子车子,或者总是和你讲其他人的一些冷言冷语,那么你是很难坚持达成自己的目标的。今天很多人觉得成家和立业相对立,也是说明他们找错了人。
一个人要想走得远,必须要享受走路的过程,而不是靠毅力咬着牙走。只靠毅力走不了远路,时间长了,人是要崩溃的。
总结一下,长期主义是一个看上去很美妙的童话城堡,有些是虚幻的,有些是真实的。我们要做的事情是:
要掌握判断的方法,能够区分遥远的城堡哪个是虚幻的,哪个是真实的;
要投资自己,让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够达到那个目标,而不是到最后只走到中途;
最后,走上了长期主义的道路,就需要心无旁骛,并且要享受这个远行的过程。
知识点三:真正强大的人是什么样?
1、一个人只要在精神上真正站立着,自爱自信,摆脱了低俗和盲从,就可以成为尼采所说的主人、甚至是“超人”。
2、一个人如果只能看到现实残酷的一面,看不到世界的美好,就容易陷入受害者心理之中,觉得世界处处与自己为敌,失去了开放的心态,也就失去了通过合作实现志向的各种机会。
3、真正强大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呢?首先要具有主人心态,无论处于什么地位、拥有什么身份,都会尊重自己,勤勉主动,正直善良。
尼采的思想。
如果你想用尼采的思想帮助自己理解世界、看清自我、指导行为,你可以仔细体会一下尼采思想中的“积极的悲剧人生观”,思考一下尼采所说的“主人道德”和“更高的人”在生活中会是什么表现。
尼采已经过世130多年了,他的思想也曾引起很多争议,很多我们今天倡导的价值观,其实就是尼采某些思想的温和的表述。
“主人道德”和一个人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没有关系。也许有人会觉得,那些在社会中占据优势地位、有钱有权的人就是“主人”。其实以尼采的观点来看,这些人完全有可能是奴隶。
比如有些有钱有势的人喜欢侵夺公共利益,把属于社会的东西据为己有,这其实是典型的奴隶心态的做法。你可以想象,如果你是一个漂亮花园的主人,就会爱惜花园里面的花草树木。只有你觉得自己不是花园的主人时,才会不惜毁坏花园,把花都摘到自己家里。
人为什么要多读书呢?读了书就会发现,今天的很多问题,历史上很多思想家其实都已经谈到了。比如读到尼采的思想,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有些看上去冠冕堂皇的人却喜欢掠夺公共的利益,因为这些人在心态上依然是奴隶。
那什么样的人才是“主人”呢?他未必需要是所谓的“精英”或者位高权重,甚至不需要能力比别人更强,只要他在精神上真正站立着,自爱自信,摆脱了低俗和盲从,就可以成为尼采所说的主人、甚至是“超人”。也就是说,成为尼采所说的“超人”其实并不难。
为什么说“逆袭”不是好心态?
逆袭。很多地方都会用这个词来描述那种初始条件不好、最终获得了优势地位的情况。其实在自然界的物种与物种之间也好,社会上的人与人之间也好,在不同时间、不同阶段相互超越,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每一个人小时候生存的环境会有好坏之分,但一个人的处境总会随着一个人的成长而发生变化。有的人多付出一分努力,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一点,有的人躺在祖荫下享福,就会掉队。这都很正常。
在这个超越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把自我完善作为动力,可以把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作为动力,但是,也可以把对现实的不满甚至仇恨作为内在的动力。在竞争中超越他人原本是很正常的事,但有些人却把正常的“超越”变成苦大仇深的“逆袭”,就有点变味了。不要小看一个词语,不同的词语背后常常隐藏着不同的心态。
比如“逆袭”这个词中其实隐含了自贬的意味,先自认了不如别人,然后又要赢过别人。有的人为了实现所谓的逆袭,不惜贬低自己甚至放弃尊严,然后带着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的狠劲,不择手段地达到目的,一定要把别人踩在脚下。这当然是不可取的。
有些人付出艰苦的努力追求成功,内心却并不是为了成就自己,而只是想要凌驾于他人之上,成为所谓的“人上人”。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反对特权,只是反对自己没有特权。因此在他们眼中,社会就是一个丛林,他们总是需要找到一个对立面或者敌人,为此咬牙切齿,把自己遇到的来自社会的种种阻力,作为自己不择手段的理由。
这样的人就算获得了某些成绩,得到了高收入和社会地位,依然会以奴隶的道德指导自己的行动。比如历史上的唐代宗,贵为皇帝,惩办自己不喜欢的大臣却采取了暗杀的手段。这就是典型的奴隶道德的体现。
为什么“励志”会变味?
励志。通常说一件事很励志是讲它鼓舞人心,增长人的志向。一个人志存高远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但今天有些时候,人们说到“励志”这个词已经变味了。
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人似乎搞错了志存高远的意思,说某某人很励志,就是讲某人赚了大钱如何如何。而且,志存高远的另一面应该是脚踏实地,然而有的人只讲励志,不看现实,给自己定下不切实际的目标,比如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逢人就讲自己要创业成为亿万富翁。更糟糕的是为了这种不切实际的目标走上了歪路,骗投资人的钱、骗用户的钱,留下一地鸡毛然后跑路,这种“励志”简直就是有害了。
更多的人当然野心和胆量都没有这么大,但同样有可能中了“励志”的毒,比如工作没两年,看了几篇鸡汤文章就想着要在一线城市买大房子,要30岁财务自由,要周围人都对自己笑脸相迎等等。这种“励志”带来的所谓“上进心”,只不过是一些虚幻的泡沫而已。一个真正的有志青年不会是一个整天做白日梦的人,而是会踏实地思考自己做怎样的事情能够让社会变得更好,同时也成就自己。
另一方面,除了立下的志向很虚幻,有些人在“励志”的引导下,还会选择一些伤人伤己的手段去追求志向。一个人志存高远原本是要让自己能走得更远,如果先把自己伤了,然后痛苦前行,那就走不远了。
在这个问题上,最典型是现在青少年教育上的问题。一些以军事化管理著称的高中,那里的学生学习得非常累,恨不得早上5点就起床,晚上11点才睡觉。但花了这么多时间学习,并没有学到更多、更深的内容,只是在做一种堪称残酷的训练,做大量的死记硬背。
这位老师和我说,他在一所相当有名的高中见过这么一件事:学生英语单词不会写,老师勒令抄1000遍。你没听错,就是1000遍。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会让年轻人都学傻了。这样三年学下来,或者说练下来,学生看到试卷和题目就是条件反射,虽然能取得不低的分数,但到底培养出了多少能力呢?不好说。
其实学生花了大量功夫死记硬背下来的很多知识点,对于理解整个知识体系其实没什么意义,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是用不到;真的要用,查阅参考书和互联网就可以很方便的找到。然而这个艰苦的训练过程却可能很大地影响孩子的心智。
过去我们说,同伴的压力(也就是peer pressure)是年轻人进步的动力。但现在在一些学校里,这成为了一些年轻人的噩梦。最夸张的一件事情是一位朋友告诉我的,他本人就曾经在那种升学率很高的军事化管理学校就读。
他讲,当时学校不仅要给每个学生排名,还要给各个班级排名。有一次,一位同学的被子被同宿舍的人扔了出去,原因是,这位同学考试没考好,“拖了全班的后腿”。他的室友讲:“你有时间睡觉,就没时间学习么?”那位室友讲这个话的时候很理直气壮,似乎觉得这个理由很正当,而在那个环境下居然也没有人质疑他。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实为了那点分数失去了很多,更糟糕的是,可能他们对世界的看法都会偏离了。一方面,他们虽然能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但能力很可能并没有跟上,但却因为高分对自己有错误的认知。
另一方面,在这种单一甚至残酷的竞争中,他们的心智也受到影响,他们眼中的现实也可能变得更加残酷。一个人如果只能看到现实残酷的一面,看不到世界的美好,就容易陷入受害者心理之中,觉得世界处处与自己为敌,失去了开放的心态,也就失去了通过合作实现志向的各种机会。
什么是期望和现实的最佳匹配?
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些模型,会产生一些期望;而现实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有自己的参数值。所谓最佳的匹配,就是模型产生出来的各种期望,和现实的各种数据恰好成比例。
假设现实世界中的社会和人,总体上人性光辉的部分占到70%,人性麻木冷漠的部分占到20%,邪恶占到5%,其他随机因素占5%;那么在一个人内心的模型中,最好产生出来对于社会环境各项参数的期望值也是70%、20%、5%和5%这个比例。当然社会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乱世之中,或许人性好的部分、麻木的部分、邪恶的部分和随机的部分分别是占到20%、30%、30%和20%,那么人内心的模型所产生的期望也要贴近这个比例,才能在这个社会比较好地生存。
从信息论的角度讲,如果模型和现实的比例不匹配,就会造成信息的缺失和行为的谬误。毫无疑问,今天的社会更符合上面讲的第一个假设,就是善的成分占大多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社会想得太邪恶就是不匹配的。
有人会说,我把社会想得坏一点,后来发现它不是很坏,不是很惊喜么?问题是人的行为会受到想法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把社会想得很坏,就会体现在行动上,做出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事情。
真正强大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呢?他首先要具有主人心态,无论处于什么地位、拥有什么身份,都会尊重自己,勤勉主动,正直善良。一个对自己都贬低的人,内心很难体会真正的幸福。
其次,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有能力超越世俗之见,有足够的定力不随波逐流。这些人或许像尼采讲的那样会是孤独者,但是他们拥有真正的智慧。
最后,真正强大的人不会是遁世者,而是实干家,即便自己处于困境,也会做有意义的事情。
尼采本人,他没有高贵的地位或者万贯家财,还长期受到病痛的折磨,却不懈地思考和写作,为人类贡献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就是一个真正强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