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一位做老师的母亲发来一篇儿子的作文,要求帮忙看看,如何修改这样一篇写老物件的习作。她说,重庆的中考是6月12日。或许,想着应对即将到来的中考作文。
问:本文的题目是什么?
答:可能是写老物件——小板凳。
我来解说和分析一下这一篇习作,并且指出问题所在:
第一段表达的是一种烦躁不安的心态。 也可能是无从下手?故作姿态?
借助的是触觉、听觉。所谓莫名的乐器就是内心的压力和焦虑。
从第二段的凉风开始转入老屋和老物件——小凳子。坐上小木凳以后,“我”开始回忆。
童年的某个傍晚,奶奶呼唤吃晚饭。坐在木凳上的“我”沉醉在晚风中。通过奶奶和爷爷的对话,向读者揭开“我”呆坐木凳的原因。原来,这是爷爷的习惯,爷爷“享受生活”(这里用词不够准确,应该是“回味生活”)的习惯动作。
这里所呈现的情节,包括奶奶呼唤吃晚饭,爷爷坐小木凳似乎都是一种套路化,另外爷爷回味生活的方式,如果孩子没有看到具体的情节,似乎很难记住,因为这对于缺乏人生阅历的孩子来说,很难理解,陈旧的物件有什么美好之处?而老物件承载的是丰富的人生记忆、情感记忆,所以显得那么珍贵。
下一段闪回到现实生活,“时隔今日”这是病句,用词不当,应该是“时隔多年”。另外,“沧海桑田”“沧”写成了“沦”。这里小作者表达的是对于环境被破坏和污染的忧虑。
最后,以“两行浊泪”收尾,一行流在脸上,一行流在心里(这个也是有问题的。一般流泪只会两行,一般不会一只眼睛流泪的,不合情理)。
最后收尾,写归巢的鸟儿,在首尾形成了照应。不过,落脚点却是环境污染的忧患,显得有一些俗套。
不得不遗憾地说,大量的内容是他人的,照搬照抄的,小作者关于老物件的回忆和感悟不够深入和独特。
本文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独特的立意。当然,这不是一下子能够提高的,不能要求孩子产生内心没有的感觉和观点,因为孩子的单纯和稚嫩,根本觉悟不到成年人饱经风霜的感慨。还有小作者遣词造句略显稚拙,说明平时写作并不训练有素。
任何情感都必须附着在具体的情境和对象事物、人物之上。任何情感都是主体的心灵遭遇具体的情境所产生的,从来没有空洞无物的乃至于抽象的情感。
家乡对于孩子来说,意味着游戏、童年、快乐、祖孙情等等,所以本文要有景物描写和叙事穿插。本文只是写了小木凳,围绕这个老物件的故事太单薄了。这或许就是一种空洞家乡情的编造。
这位母亲一再询问,如何修改?
梳理一下逻辑,举个例子,如果孩子有这样的经历,因为童年小树林里的玩乐,所以爱家乡,因为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感受到爷爷奶奶的关爱,所以爱家乡。
而情感的记忆是深藏在内心深处,看到某个老物件,当年在玩耍或者感受祖父母关爱的那个细节又浮现出来,所以触发了回忆。
所以再回顾一下,小作者的童年记忆和对爷爷奶奶的回忆太苍白了,所以只能陷入了俗套的环境污染了。
或许,这就是所谓命题作文下尴尬的模仿套作,完全忽视心灵,不顾真实的生活。所以成功的作文教学不是纸上谈兵,应该着眼于孩子生活体验的丰富之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唯有丰富的体验,丰富的情感,才会流淌出潺潺不息的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