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格行为模型是一个用来探寻用户行为的途径。让一个行为发生,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元素:动机、能力和触发器。
当一个人有足够的动机,并且有能力去做到,而且有能触发用户行动的触发器来刺激的时候,一个行为才最终可能发生。
动机
动机就是用户因期待某种回报而去行动的最直接原因。我们常说洞察用户需求,挖掘用户痛点,其实就是在努力寻找用户动机!
有几个方向去激活用户动机:1)找乐子、2)免痛苦、3)找希望、4)免恐惧、5)找归属、6)免偏见、7)找福利、8)免焦虑。
另外,人生来就有8种强烈的原始欲望,这几个欲望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行动决策,它们是我们能利用起来的最好动机。1避免劳累,享受舒适愉悦的生活;2享受食物和饮料;3免于恐惧、痛苦和危险;4充满魅力,寻求性伴侣;5永葆青春,保持健康活力;6与人攀比,获得更多优势;7照顾和保护自己孩子家人及所爱的人;8获得社会认同,被尊重。
所以,想要用户马上行动起来,就要提供用户需求的某种回报,满足他们“动机”。激活人的某些“需求”、”痛点“或“兴趣”。
能力
有了动机,用户也未必会去行动。比如戒烟,动机从来都有,但是行动总是迟迟缺席。
从动机到行动之间,用户自我改变要付出的成本,从来都是一道并不容易翻越的高山。这个成本往往不仅仅是金钱成本,还有形象成本、行动成本、学习成本、健康成本、决策成本等。
所以除了提供足够的动机,还要告诉用户“行动起来其实很容易” “轻松就能做好” 等等,并让他们感知到。
触发
有了动机和能力,下面就缺一个对的时机了。触发就是指促使用户马上行动的诱因。简单来讲,就是要有一个行动触发器,更近一步激发人的某些“需求”、”痛点“或“兴趣”。
外部触发:就是我们直接就看到、听到或感受到的那些刺激或提示语,比如:“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今日全场2折”。
内部触发:主要是心理上的,在某个场景下,用户的核心痛点被再次激起或放大。我们经常讲的人性弱点、情绪以及各种心理学原理都是这种。
行为习惯的“暗示”都可以归为以下4类:情境、时间、情绪状态、前奏行为。
1情境,即用户所处的具体而生动的场景、环境。比如:路上堵车,听喜马拉雅。
2情绪,即触发用户使用产品时的心情状态,尤其适合感性化的产品。比如:煲剧累、游戏贵,不如直播迷人醉。
3时间,即适合使用产品的特定时间。比如:十点读书。
4前奏行为,即做完一件事情后紧接着很可能会做的事。比如:刷牙后漱口,弥补刷不到的缺陷。
总之,你要做的就是要去洞察那些可能完成内部触发的情绪和心理,然后利用外部触发来刺激用户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