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九曲黄河,一路奔涌,在这里转了弯。以三门峡大坝为界,坝上巨湖平静,山林倒映;坝下潮涌翻卷,倒悬倾注,一泻千里。
我家住在黄河边。
走出家门,抬头就能看到山西的中条山。雨过天晴,云蒸霞蔚;秋高气爽,大雁南飞,中条山显得格外秀丽。
儿时的记忆里,每到汛期,黄河就像脱缰的野马,肆意地冲撞着两岸倒立的峭壁,对岸峭壁上的水渍印就是河涨河落的见证。当上涨的河水淹没山体石崖上的黄河古栈道时,人们就会知道水上交通中断了,近期是不可能过黄河的。涨河时河流里常常伴着各种漂浮物,退水后沙滩里偶尔也能捉几条小鱼。
高中毕业后,我常坐小木船摆渡过河到山西打工,遇到黄河涨水时就绕道30里转一大圈从上游大坝附近的钢桥上返回,因为年轻,步行几十里也不觉得累。
1999年,随着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的建成,晋豫之间,车流如织,会兴千年古渡成为历史。
2005年,我在三门峡经济开发区买了套二手房子,开出租车谋生,虽然辛苦,生活倒也稳定,成了亲友眼中的“城里人”。随着年龄渐长,晨练成为一种习惯。漫步陕州公园,我开始慢慢解读陕州故城“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的内涵,开始细细品味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而崛起的这座城市。
我也会常常回到我的家乡东庄村,站在村中高处向下望去,村西满坡的刺槐林延伸到黄河岸边,郁郁葱葱,十分森密,天然植被与退耕还林浑然一体,形成“天然氧吧”。夏天,山花烂漫,十里飘香。到了秋天,东沟那边直至小山河都长着密密麻麻的枣树林,丰收时节,红枣诱人,田间地头的柿树上,挂满品种不一的柿子,路边地埂上,还有近年种植的花椒树、核桃树,生态植被已成黄河岸边的绿色屏障。
随着黄河生态廊道工程的建设发展,家乡以发展黄河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对黄河渡口、黄河漕运、泰山庙、东庄祠堂等名胜古迹进行开发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大踏步地走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水银山”的生态发展道路……
如今,每次走进东庄新村,宽阔的大道、整齐的光伏发电设备、整洁的水泥广场、高大的舞台、崭新的办公楼令人耳目一新,流连忘返——我那黄河岸边的家乡早已变了新模样!
注:此文2022年4月发表在三门峡日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