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尾巴,7月的前奏,又是半年过去了,年初定的目标实现得如何了,有没有一点点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呢。
上半年我的主题词:目标感。
西南航空公司是美国著名的企业,它有着全美价格最低航班,因为价格的优势,它力压其他航空公司,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因为他们打从一开始就是成为全美票价最低廉的航空公司。
有一天,一个顾客吐槽西南航空公司没有提供餐饮,然后有一个高管就向CEO凯利提议,我们应该像其他航空公司一样,为顾客提供一份鸡肉沙拉,简单的也可。然后凯利就说了一句,如果为顾客提供一份鸡肉沙拉能够使得票价成为全美最便宜的,那就去做。
最后,这位高管打消了提供餐饮的念头,继续保持最低票价。
凯利的话让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我要做的就是重复问自己,我的“最便宜票价”是什么,我做什么才能完成它,以及我应该放弃什么才能完成它。
凯利的惯性思维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
接下来我做了一些事情:通过[晨间日记],每天坚持问自己目标何在?昨天做的事情是否与目标有关?今天安排的事宜对目标是否有所进展?
3个多月,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一个弹窗的习惯——这件事情对我的目标是否有帮助?是的话就做,不是就暂且放一放,或者干脆不做。
其实这是一种刻意练习,但是真正感受到自己有这样的能力之前,我一度怀疑这样做到底有没有用。
一是因为,这整个过程没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有像看了一本书后,马上获得一些知识的快感。
二是这个过程痛苦,却收效甚微,每天都都要解剖自己,和那个懒惰,不止目标何在的自己战斗。
我发觉完成目标就是一个克制的过程。我们的敌人也许不是懒惰和缺乏意志力,而是外界的诱惑,无时不刻都有一堆的诱惑向你扑面而来。就比如周五到了,下班原本去图书馆看会书,此时你刷到一个新闻在说《我不是药神》这不电影很火,豆瓣评分9.0,还说这是2018年度点良心国产电影,你想看的欲望被激起了。
看还是不看?
在以前,我会毫不犹豫地买票,可是现在,我会犹豫一下。我今年的目标是阅读40本书,半年过去了,才看了17本,还差3本。
我最终选择了看书。
其实无论选择如何,我都很高兴,因为这次我不再被欲望打败了,主动的选择权一直在我这。
以前总被教导说要延迟满足,但是发觉仅仅凭借这一点是很难克制诱惑的,延迟有一种被憋住的感觉,总会有爆发的时候,这并不是好事。不如用其他满足来替代——完成目标的满足,就像习惯是不能被改变的,只能被另一个习惯替代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