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习惯一边看书一边摘抄的,但发现这种方式会让我局限于词句段落,精力也过多地被笔尖耗去,对整体的思考就会欠缺。于是kindle到手,强制读书时只添加书签,读完后再回过头摘抄。这种方式目测不适合看大部头,但读小说的话现在来讲还是可以的。
kindle下面的进度条让我很尴尬,总会迫使我心里产生一种快点读完的冲动。
于是用一天看完了《镇魂》,半天多看完了《无声告白》,今天直接躺尸半天。
先说《无声告白》吧。当看到扉页上“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为了摆脱别人的期待,成为真正的自己”时,觉得是篇挺老生常谈的文,毕竟现在太讲究要做自己了。故事从小女孩莉迪亚的死开始,当家人发现她不见并报警时,父亲拒绝了那张“不情愿的,郁闷的,但很像平常的莉迪亚”的照片,而把那张女孩在生日会上的“笑得很灿烂,很明亮,但很假,就像变了一个人”的照片给了警方,当她沉在湖里的尸体被发现时,母亲一再强调“我的莉迪亚很快乐,她有着灿烂的前程,她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一定是他杀”,而后铺陈出父辈的故事。
小说时间段很跳跃。按顺序理下是:詹姆斯 李出生于美国底层的移民家庭,幸而有机会上学,然终究不被外界接纳,大半辈子的愿望都是“合群,和周围人一样,到任何地方都能融入人群,不被指指点点”,一路成为哈佛博士,为了标榜自己是纯美国人研究了“美洲牛仔文化”,在课堂上遇见了玛丽琳,觉得她能很好的融入人群,与之相爱。而玛丽琳的愿望一直是“特立独行,活出与别人不同的精彩”,她出身于极传统的家庭,母亲为她骄傲是因为“你一定会遇见很多优秀的哈佛男人”,励志成为医生,却在实验室备受歧视。在选修课上遇见詹姆斯,觉得他很“特别,与众不同”,与之相爱。简直南辕北辙。
很多年后他们有了三个孩子,詹姆斯依旧未能做到合群,玛丽琳为了家庭孩子终究放弃了进军医学院(美国医学院是不收本科生吗。。。)。于是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莉迪亚身上,莉迪亚继承了母亲的蓝眼睛,父亲认为她会合群会有很多朋友,送给她的礼物也都是象征这些,比如人际关系方面的书,而母亲则一直希望她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女强人,于是以爱之名强势束缚住了“希望有一个美满的家,能和母亲一起做好吃的”女儿,莉迪亚不想听到母亲失望的叹息,就迫使自己超前学物理生物,成天读科学家的故事。最后莉迪亚对妹妹汉娜说“你不想笑,就不要笑!”,毅然决定冲破束缚,重新开始。不过她冲破束缚的方式让我难以理解。这方面我还是相信p大的“只有把自己的心解剖得清楚明白了,才能获得力量。”否则一切向外的努力,都很难让自己活得笃定。
《镇魂》是p大比较早期的作品,文笔剧情和近来的《默读》,《有匪》,《杀破狼》比还是有些弱的,讲了一个轮回的故事。从出生起到死之间发生的所有事都是有因果的,所以我们要好好整理记忆。略去生死只有此刻是真实,宝宝们要活得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