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把“我”从善良推向犯罪
——从《沙卡的救赎》中感悟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在我生命的每一天,我要尽我所能为这个被我伤害过的世界做出补偿。” ——沙卡·桑戈尔
五天前收到了简书小荐荐发过来的《沙卡的救赎》一书,摩挲着厚实的有质感的书,我无比欣喜。
晚上,来不及收拾碗筷,我就投入了静读之中。
《沙卡的救赎》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作者沙卡·桑戈尔(Shaka Senghor),是一位因二级谋杀入狱的罪犯,他曾经在监狱服役19年,并且有7年被单独监禁的经历。狱中的他曾一度自暴自弃,然而经历了一番自我挣扎和自省,终于寻找到自我责任与人生的救赎。出狱后的他再也不是当年孤独而迷茫的少年,被愤怒和恐惧所支配;而是站在TED讲台上眼神坚定、泰然自若的精神导师。
故事是从沙卡即文中的“我”19岁时杀人入狱开始写起的。作者回忆一段狱中生活后,就将笔锋转到对五年前生活的回忆,如此反复至文章第二部分结束;第三部分主要写了作者觉醒后的后期监狱生活。
文章两条线并行,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一条线是对自己如何离家出走,以及自己如何绝望与愤怒,最终杀人的叙述;一条线是对入狱及狱中残酷生活的描述,以及狱中自己通过读书与反省所寻找到的心灵救赎。
美国惨无人道的监狱生活,让我触目惊心。我感叹于种族歧视给作者带来的灾难;我震惊于监狱中的弱肉强食;我痛恨于罪犯的道德沦丧;我吃惊于监狱警察的渎职与冷酷……
但监狱里的故事,我不想多议。今天,我只想就其中作者回忆的犯罪前的生活经历,来谈谈我对孩子教育的感悟。
虽然沙卡说19年的狱中生活,让他一点点醒悟:“造就他此生遭遇的,不是世界的丑陋和冷漠,而是自己的想法与选择”,但我依然要说:沙卡之所以犯罪,就是被家庭教育所毁,被社会环境所害!
是家庭特别是“妈妈”,把年幼的沙卡推出了家门,推向了社会;是社会的冷漠和无情,使他越来越孤独、恐惧,以至于对他人和社会失去了信心和爱心,最终走向了报复杀人的黑暗深渊。
家庭教育的至关重要
沙卡生活在一个充满吵闹的家庭里,父母的婚姻在一次次的吵闹中一点点溃烂,分分合合的婚姻让小沙卡失去了安全感,失去了希望。
特别是母亲的暴力,让他还是个孩子时,就经常因为琐事被体罚。他被命令脱光衣服挨揍,他因兄弟姐妹犯的错而被责骂,本来应该是母亲给他爱、理解和陪伴,结果他感受到的却是自己只是母亲的累赘。
沙卡在母亲与父亲第二次分开时被母亲遗弃,父亲忙于工作,无暇照顾他,年仅十四岁的他,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关怀,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爱。
终于,在母亲反复的警告“不愿意守规矩可以离开”中,他真的离家出走了。
他出走后,母亲依然不为所动。在街上到处流浪的他,遇到被人欺负时,没有人为他出头;绝望到自杀时,没有人给他心理疏导和安慰……
就这样,沙卡在善良的路上越走越远,心里的孤独和恐惧越来越深,为了生存,他卖毒吸毒,打架斗殴,最终杀人犯罪。
我想:如果当时沙卡的母亲能及时把他找到,他就不会成为一个街头混混,就不可能有后续一系列事情的发生。在孩子的成长中,母亲的作用尤为重要,冷漠和暴力教育下的孩子内心必将充满愤恨和抑郁。
可见,一个人生活的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原生家庭”的作用不容小觑。给孩子一个和谐温暖的家,让孩子觉得安全,才能幸福快乐地成长。
社会环境的举足轻重
家庭的失和,母亲的暴力,把小沙卡推向了社会;无情冷漠的社会,又把他往黑暗的深渊中越推越深。
被小混混欺负,街坊四邻漠不关心。
没有钱又没有工作能力,十四岁的沙卡怎么养活自己?柔弱又孤苦无依,被街头混混欺负时,他能做的是什么?
当他被蒂尼拿枪指着,当他心惊胆战的枪口下逃脱时,无助脆弱的他多么希望能有人站出来帮一下他,哪怕只是说一句安慰的话,哪怕只是警告他不要胡闹瞎混,赶快上学!
弱小无助的他什么也没有得到,因为餐厅里的人没有一个关心他的心里的惧怕,没有一个人关心他的生死。
多么冷漠无情的社会,多么孤独恐惧的人生。
没有好的引导者,是沙卡人生悲剧的开始。
沙卡在餐厅里得到的是失望,他只能靠自己!没有是非观念的沙卡为了生存,他跟着米克做起了卖毒品的生意。
米克和凯文把沙卡引入了犯罪的道路,李又怂恿沙卡吸毒,可怜的孩子一步一步踏入了狼潭虎穴不归路。
当沙卡在李的引诱下,将卖毒品的所得用于吸毒,然后挥霍一空并私吞米克毒品时,他被米克手下打了个半死。
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本来应该在母亲膝下,绕膝承欢,却被别有用心的坏人引入歧途,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埋下了一颗炸弹。
三观不正确的朋友,是沙卡不断堕落犯罪的帮凶。
沙卡被打得半死,在街头流浪了好几个月的他,不得已找到了他的干姐姐塔米卡,塔米卡不但没有劝阻沙卡及时收手,反而让她的家成了沙卡贩卖毒品的据点。
接下来的时间里,干哥哥艾伦和阿尔特先后加入了沙卡的售卖毒品的生意。沙卡的女友布伦达也是一个性格泼辣的卖冰女,她与沙卡可以说是“志同道合”。
这些亲近的人没有一个对沙卡的作为提出规劝,没有一个人向沙卡指出他的做法是违法的,他们都一起做了沙卡的帮凶,做了沙卡最终杀人的推动者。
暴力横行的生存环境,导致最终杀人的必然结局。
沙卡生活在八十年代底特律暴力横行的环境里。街头经常上演着层出不穷的火并和打斗,大家听到认识的人受到暴力侵害,并不会表现得特别惊讶。
人人自危,个个暴躁,稍有不和就拿枪爆头。一条条人命被剥夺,一个个家庭遭破裂,一个个孩子被遗弃。
没完没了的枪击,使沙卡的心越来越冷漠。他告诉自己:“如果对死亡敞开心扉,活着就不会再恐惧。”
多么可怕的生存环境啊,这样的生活怎么可能不把一个孩子逼疯?
当愤怒占据人的灵魂高地时,就会把一个人变成魔鬼。生存环境的恐怖是把沙卡变成魔鬼的“癌细胞”,不断噬吞着他的灵魂,最终使他犯下不可饶恕的过错。
沙卡的犯罪,虽然主观原因占大部分,但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客观上决定了沙卡的发展。他性格的改变,他情感的冷漠,都是社会原因造成。社会环境就像一个大熔炉,把他烧铸的狠郁冷酷,把他锻造的火爆无情!
家庭给社会一个纯洁善良的孩子,社会给家庭一个残酷凶狠的犯人,毫不客气地说,沙卡的犯罪,社会环境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