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制度改革设想与实施策略的思考
作者:张奎勇
(2010年12月20日)
摘要:当前,我国高考制度严重地束缚了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以人为本,科学设计高考制度和实施策略,建立更加灵活、多样的高考招生评价体系,实现高考辅导、报名和志愿指导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助于实现高校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考察学生,满足对创新型生源的需求;有助于学生能够正视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和专业;更有助于基础教育摆脱高考制度的不良束缚,全面落实其应有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
关键词:高考 改革 录取 评价 社会化
自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施以来,我国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基础教育阶段改革如火如荼,但应试教育浪潮却一浪高于一浪,教育在社会声誉每况愈下。人们经过对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的认真分析和思考,得出“高考绑架了基础教育”。为了解放基础教育,使基础教育全面落实其应有的育人功能,经多年的研究与思考,对高考制度改革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并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仅供交流和参考。
一、高考改革目标与方向
为了全面落实高中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避免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间接或直接参与高考竞争,将高考与高中阶段教育相脱离。
1.进一步明确高中阶段办学目标,即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努力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责任感强、具备国际视野和时代精神、富有创造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2.高中阶段学校不再承担应届毕业生高考备考指导和报考工作,加快实现高考备考和报名工作社会化 ,由社会教育机构和中介机构负责学生高考备考和报考工作;
3.确保各高中学校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
4.评价高中学校的标准不再是高考升学率,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及课程标准;
5.评价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通过率和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率;
6.建立更加灵活、多样化的高考招生评价体系,在确保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把招生权力还给高校,保证高校能够招生到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生源。
二、高考改革制度设计与实施策略
1.调整高考时间。将每年的高考时间调整到9月底(或10月初,即秋季高考)和3月底(或4月初,即春季高考)两次。一是确保高中毕业生7月份毕业,保证他们圆满完成三个学年的课程计划,接受完整的高中阶段教育;二是7月份毕业后,有信心的毕业生直接参加当年9月底(或10月初,即秋季)的高考,信心不足的毕业生先到社会高考备考辅导机构参加学习,第二年3月底(或4月初,即春季)参加高考,当年毕业生参与当年秋季和第二年春季高考均按应届毕业生对待。
2.调整高考成绩表达和采用方式
(1)高考成绩不按总分显示,而用百分比显示。假如高考满分为750分,某学生实得723分,高考成绩表示为96.4%。
(2)高考成绩只作为高校录取的投档资格。比照美国高考SAT,各省(市)、区招生部门根据考生成绩分布,划定各类高校(学校类别每年由社会权威机构评估)最低投档线,如成绩为92%以上的学生可以向A1类及其以下学校报考及投档;91.99%—90%成绩学生可以向A2类及其以下学校报考及投档,以此向下类推。这样,等第越好的学校,报考及投档资格人数越少,反之越多。
3.高考报名、填报志愿及投递资料
(1)学生通过网络和社会机构在网上报名;
(2)高考成绩和各类高校投档线公布后,学生可根据自己成绩和各高校投档线,在规定时间内在网上填报高考志愿。一个学生可填报3至4 所学校。
(3)在高考成绩和各类高校投档线公布后一个月内,由学生向自己填报志愿的高校投递相关资料,如高中三年的模块考试成绩、学业考试成绩、社会实践活动记录、研究性学习报告、特长记录和表彰证书等。
4.录取
(1)录取顺序为按投档类别A1、A2、A3……,B1、B2、……依次进行
(2)各省(市)、区招生部门根据本省考生成绩分布情况向各高校通报投档分段和报考该高校资格的学生名单。
(3)各高校根据投档分段和报考资格学生名单受理投递学生档案,并根据录取资格规定初步确定面试人员名单。在投档后15天内通知是否可以参加面试。并把参加面试人员名单通报各省(市)、区招生部门。
(4)各高校在考试结束后一个半月后开始进行面试。面试结束后,高校将拟录取名单通报给各省(市)、区招生部门。
(5)各省(市)、区招生部门按照录取顺序和各高校提供的拟录取名单确定最后录取结果,并向高校通报录取结果。由高校下发录取通知书。秋季高考录取工作在第二年一月末结束;春季高考在7月底结束。
5.学生报到和入高校学习。
(1)参加秋季高考学生在第二年2月底或3月初报到,入校学习;
(2)参加春季高考学生在当年8月底或9月初报到,入校学习。
6.高考新生报到须带资料
(1)录取通知书;
(2)高中学业档案原件(与投送档案一致,且有相关社会机构的公证);
(3)高考后,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记录。
7.建立若干个社会教育机构和中介机构
(1)高考备考补习学校;
(2)社会高考报名中介机构;
(3)评价学校信度等级的社会评估机构;
(4)学生职业规划及志愿选择指导机构;
(5)学生社会实践与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认证机构。
三、高考改革预期效果
1.避免基础教育参与高考竞争。保证基础教育各个阶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和方案,真正实现各个阶段教育目标。
2.高考备考和报考社会化,减少高中学校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
3.引导社会团体和个人建立若干个社会教育机构和中介机构,促进第三产业全面向咨询服务业进军,拓展和提升第三产业服务领域和智力含量,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进一步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
4.实行春、秋两季高考,分流高校入学高峰和就业高峰,缓解或延迟社会就业压力;
5.两次按应届毕业生资格参加高考、改革高考成绩表达方式和变按成绩投档为按类别投档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
6.通过审阅学生投送的资料与面试,高校全方位考查学生,有助于选拔优秀学生;
7.通过秋季考试春季入学和春季考试秋季入学方式,给考生高考后更多的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为其更快适应高校生活创造条件。同时,通过接触社会和参加社会实践,进一步明确自己需求、爱好和发展方向,切实解决“教育三个不适应”的问题。
注明: 1.此篇文章发表于《教育学期刊》2011年12期(总第110期)。
《教育学期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2869 国内统一刊号:CN11-4297/G4 邮发代号:80-334 。
2.收入《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