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对男人的吸引力,很多人认为就是美貌。
我承认那是途径之一,但是我们今天分享的是最隐秘最持久的那种吸引力开关。
我经常听到女人跟我倾诉说现在好男人很少,我也经常听到男人跟我抱怨说好女人真的好少。
后来我就奇怪了,是不是好男人都跟好女人结婚去了?那剩下的人就没有希望了吗?
当然不是,我觉得他们的话应该换个说法:现在好男人好女人不少,但是有吸引力的不多。那吸引力的开关到底在何处呢?
这个开关可以绕开颜值这座大山吗?先跟大家讲一对姐妹的故事。
之前有个姑娘曾经找过我们求助说,她有个妹妹,个头不高,五短身材,长相普通,但是却找了个公务员男朋友。
男孩家里也不错,还愿意付出,最近跟自己的妹妹求婚了。
可是自己,长相气质俱佳,跟一个程序员在一起。
那个家伙对自己很不用心,连晚上出来陪自己散个步都要磨磨蹭蹭,结婚也是一拖再拖。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相貌不仅不是吸引力的唯一开关,而且未必能够开启吸引力开关。
再给大家分享一个我亲身的经历,那时候我上高二,有两个姑娘喜欢我的好哥们儿。
本来我觉得结果很简单,我的好兄弟会选择那个漂亮的姑娘。
但是,他却选择了那个长了张鹦鹉脸的姑娘。
那个漂亮的姑娘坐在我前面,经常向我打听我好兄弟的事情。
有一次我看她实在可怜就鼓励了她一句,“没事,你长得比那个姑娘漂亮多了。”
她失落的说了一句,不看颜值的魅力才是最难对付的。
从上面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有着这样一种吸引力开关,是可以超越颜值的,我们把它称作“框架理论”。
这个理论最早由人类学家贝特森提出,社会学家高夫曼则把它引入到了文化社会学。
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其对情景的定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特定的诠释框架来理解日常生活。
这么说对你来说可能有点抽象,你可以把他理解为一种“预先的设定”。
很多人都说小米是饥饿行销,其实是不准确的,小米用的是框架营销。
那些手机用户饥渴吗?
一点都不饥渴,因为市面上可供选择的智能手机实在是太多了,他们不选择小米可以去选择其他的手机品牌。
那小米是如何进行预先的设定,它的框架又是什么呢?
小米的框架一直是,不是我们被客户选择,而是客户追逐我们。
那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①价值方面,对产品配置进行了高价值包装,高配置,价格美丽,注意打造小米文化。
②永远保持着客户追着我买的框架,买手机要排号,而且一号难求。
其实这也是非常符合人性的。
大众的内心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感觉,好的不如贵的,贵的不如得不到的,越是求之不得,越是心痒痒的。
苹果手机其实也是一样。
每次苹果发布的时候,总是宣传什么旗舰店门口排满了人,各门店也都是供不应求,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为的就是塑造一种大家追逐我的感觉。
其实呢,苹果6S发布的第一天我也去了,因为那天把女朋友的苹果6摔坏了,买的新的补偿她下,当天我还挺担心去晚了买不到。
到了才知道,专卖店门可罗雀,但是销售员依旧很拽,买新款还非得搭配套餐,满满的框架啊。
甄嬛传里面有个四阿哥弘历,因为是皇帝醉酒之后与宫女所生,所以他在见到其他达官贵人的时候都会唯唯诺诺.
因为他的心理就是带着这样一种设定“我的娘亲并不是出自名门,皇上也不喜欢我,所以大家看不起我。”
这就是他对自己角色的“设定”,也就是他的框架。
再回到一开始我们讲的两个故事里面,貌似人生赢家,都有着这样的假定:
— “那个男人非常喜欢我”
— “那个男人在追求我”
— “我在考核和选择这个男人”
现在请你回顾一下自己的行为,无论是在两性关系中还是工作中,自己的框架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看到一个称心的男性时,你的内心是这个男人各方面条件我都挺满意,可以考验考验他。
还是说你的内心是这个男人太棒了,非他不可了。
在恋爱里面,当你要拒绝另一半的要求时,你的内心是我这个决定是合理的,他一定可以理解?
还是说你觉得你要是这么做会让他不开心,最终你选择了委屈自己?......
运用好“框架理论”,你需要做到两点:
① 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义与提升;
② 把自己的框架融入到语言和行为模式当中。
从“价值”的角度来说,一种价值是显性的,比方说收入多少,职务的高低,开的什么车。
另一种价值是是隐性的,比方说你是好声音里的评委,就自带无形的光环,因为选手歌唱得再好,也得评委转身才可以啊。
在两性关系中也是一样,即使你的硬价值稍微逊色了一点,但是如果你把自己放在筛选者的角度,隐形价值就会得到提高。
如果你无法把自己放到筛选者的角色,你到就要问自己到底是因为什么导致了之前的框架设定。
是我自己不自信?还是不够幽默?或者确实是自己不够优秀、价值不够高?
这就要我们首先进行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义与提升,然后再进行语言与行为模式的调整。
比方说跟男人去清吧小酌一杯的时候,你可以说,“今天调酒师一定失恋了?”
对方会问,“为什么这么说啊?”
你可以回答“因为今天的酒有点苦,哈哈。”
然后接着就可以聊聊初恋这些感性的小事上面啦。
再比方说聊历史的时候,谈到慈禧太后的时候你可以说慈禧是故宫广场舞的霸主,顺带不就可以聊到家里同样跳广场舞的妈妈,接着就可以分享家庭观、价值观啦。
那么框架理论如何落实到行为模式里面去呢?
我们也简单的用一个小例子来说明。
比方之前我们有个学员是主动追求的自己的男友,在这样的格局下,男盆友经常提出来让她给自己买东西,女孩子觉得很憋屈。
后来我们判断是他们之间的框架出了问题,必须重新建立男孩子主动追逐女孩子的框架。
然后后面男孩子让这个女学员买东西的时候,我们让她这么回复:“最近某人表现不达标,差评,没有福利。”
这样就重新树立了框架,是我在筛选你,我给你什么待遇取决于你拿出什么表现。
你是愿意做个筛选者还是被筛选者?
追逐者还是被追逐者?
框架理论会给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