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导演文晏曾经描述过一个场景:“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特别愤怒,说这件事气死我了!下一秒她又被另一件事吸引,说太好笑了。等再过一会儿,她就开始去晒晚餐了。”诚然,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任何事,但是我们应该紧握改变任何事的权利。文晏作为一个女性,将目光聚焦于女童被性侵事件,拍出了2017年威尼斯电影节唯一入围主竞赛的华语片,也是2017年最好的华语片之一,《嘉年华》。
《嘉年华》聚焦在两个少女的身上,一个是15岁的旅店服务员小米,另一个是被性侵的12岁女孩小文。
与往常一样的晚上,旅馆另一个服务员莉莉说服了小米替她在前台上一晚上班,这样莉莉就能溜出去见男朋友了。莉莉常常以口红指甲油等小米舍不得买又十分喜爱的东西作为交换,小米也乐得如此。
谁都想不到这是充满命数的一夜,当地的高级官员刘会长醉醺醺的带了两个年轻姑娘小文和小新入住。小米瞬间就产生了怀疑,在刘会长入住房间之后,她看到两个姑娘住进了隔壁房间,两个小姑娘还叫了几听啤酒,玩的不亦乐乎。可不一会儿,小米在旅馆的监视系统上看到刘会长推推搡搡进了小文和小新的房间,她赶紧用手机录了下来。
与其他同类影片不同,《嘉年华》所追寻的,并非性侵是否发生,而是这桩悲剧发生之后,对孩子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有个观众问导演:为什么你在电影中没有展现施暴片段?导演反问:你很想看吗?我非常反对电影里的暴力,其实电影想表达的是一次暴力过后女孩们处在的社会和家庭环境给予他们的二次暴力。
第二天一早,两个姑娘明显看上去萎靡不振,她们回学校之后,老师觉得事态不对,给两人的家长打了电话,还通知了警方。
她们在医院做了检查,得到确认,两人都被性侵了。小文母亲得知小文身体被侵犯的第一反应是狠狠的一巴掌,她否认自己的失责,觉得自己丢下孩子去跳舞没有问题。
小新则傻乎乎的问小文,什么是处女膜呀?同样身为受害者,她看上去依然阳光开朗,仿佛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事发生,而小文愈发沉默寡言。
“你被性侵,都是因为你穿的少。”这样的论调往往造成最严重的二次伤害。不去指责施暴者,反而谴责受害者,这和道德沦丧的强奸犯有区别吗?面对这种环境,唯一的应对之道,是自己无声的倔强,唯一一个勉强算是避风港的地方,是自己潦倒的父亲。
另一边,以警探王队长为首的警察们搜查了旅馆,寻找可以将刘会长定罪的监控录像,可是显示刘会长进入了两个女孩房间的那一段,却被删了。警察质询了声称自己当晚值班的莉莉,而怕自己丢掉工作、那一晚替莉莉值班的小米却一直噤声,对自己拿手机把一切都录了下来这件事只字不提。
不久,律师郝洁找上了小米,她认为小米在撒谎。小米为了保住自己月薪600的工作,闭口不言,也许是她本能的认为,住得起一晚好几百旅店的人,永远不会需要她的帮助。
医院要进行第二次检查,这一次,收了刘会长钱的医院,推翻自己之前的说法,声称两个女孩没有受到性侵。
小文的爸爸激动的大闹发布会现场。可是小新的家人都很高兴,他们是这个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的照映——既然事已至此,不如接受它,最大程度得到利益。如果女儿的贞操可以换来一大笔金钱,也值。
而小新似乎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淡然地对哭着的小文说,医生都说咱俩没事。这不失为令人毛骨悚然的讽刺。
既然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沉重的事件,为什么要取名为“嘉年华”呢?按照文晏导演本人的话来说:“我们处在一个嘉年华的时代,所有一切都很光鲜,把一些人一些事放进一个阴暗的角落里,而这些人的“嘉年华”是什么样的呢?”
所以这个故事里有十五岁走南闯北的黑户、无知的学生、无耻的混混、离异家庭、坐台小姐,平凡的父母、以“喝没喝酒”判定是不是“你情我愿”的警察、无良医生、正义的律师……梦露雕像都倒下了,这个吃人的嘉年华什么时候结束呢?